拿回家看一个礼拜

拿回家看一个礼拜

排污散文2025-11-21 02:49:11
又到了辞旧迎新的时候。《星期天》报人忙了一年,陪着关心我们的读者朋友,陪着我们报道的新闻人物,陪着我们起五更爬半夜的印报人……一天天,2008年渐行渐远;一日日,2009年越来越近。回过头去看一看记录
又到了辞旧迎新的时候。《星期天》报人忙了一年,陪着关心我们的读者朋友,陪着我们报道的新闻人物,陪着我们起五更爬半夜的印报人……
一天天,2008年渐行渐远;
一日日,2009年越来越近。
回过头去看一看记录的历史痕迹,抬起头来望一望未来的征程,不禁生出许多感慨,许多感触,许多感悟,许多期盼,许多期待,许多期望。
《鸡西日报·星期天》十几年来,始终坚持“让百姓说话,替百姓着想,为百姓办事,做百姓报人”的宗旨,认认真真地履行着应尽的职责。
我们曾经渴望这样一个场景:忙里偷闲,和支持我们的读者朋友,和记着我们的采访对象,和披星戴月的无私奉献者围坐一团,嗑嗑瓜子、喝杯热茶、叙叙友情、其乐融融的聊聊家常,说说心里话,道道心中的情绪。
愿望终归是愿望,这些事看似平平常常,要做起来也不容易,只能在这里表达一下我们的心愿吧。
《鸡西日报·星期天》是老百姓的报纸,是老百姓的朋友,是老百姓带回家看一个礼拜的“良师”。因此,作为《星期天》的编辑、记者,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深感心中的牵挂很多,深感要达到读者的要求很难。
《星期天》虽然是一张“小报”,在诸多媒体的“夹缝”中生存很难,但“小报”的眼界很宽,胸怀很广,同样关注“世界风云”,同样关注“人间万象”,同样关注“社会经纬”,同样关注“生活广角”……
2008年,当冰雪灾害降临时,我们在行动;当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我们在行动;当奥运盛典时,我们在行动……
我们虽然不能亲临一线,但我们的心与救灾前线、与地震灾区、与奥运赛场紧密相连。
一年了,一回回采访,一次次感动,一篇篇文章,融汇到全年《星期天》的每一个版面,所有的感动沉淀在心底,沉淀在白纸黑字的《星期天》……
经常有读者对我说,你的小川随感录让我们感动。然而,他们不知道,我每天都被他们感动着。是他们的善良感动着我,是他们的善举激励着我,是他们的善言教诲着我,我要真诚地道一声:谢谢啦!因为有了读者的鼓励支持,才有了我的工作激情,写作热情,职业忠情。
中央电视台李小萌有一句名言:做好“人”才能做好“主持人”,引伸到报人身上就是:做好“人”才能做好“记者”和“编辑”。这既是对一个人品格、道德、敬业的起码要求,也是一个职业记者、编辑应该具备的品质。
言铮铮,情切切。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应按做好“人”的标准,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尽善尽美的为鸡西社会发展添上浓重的一笔。
面对期待、希望、企盼,我们别无选择,只有鞠躬尽瘁、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工作才能不辜负读者朋友。
2009年,我们将尽全力宣传好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
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宏观经济放缓、市场需求下降,对人民群众的生活也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个时候,《星期天》要切实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思所以危则安矣。”危险、困难和挑战中,往往蕴涵着机遇、希望和光明,而能否在危境中发现和利用机遇,则有赖于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越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越是要“危”中求“机”,坚定战胜困难的决心。越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越是要“难”中克“困”,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越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越是要“逆”中求“进”,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主动性。
境由心造,事在人为。《星期天》报人在新形势下,将咬住创新不放松,与时俱进,不断为广大读者献上道道“美味佳肴”。
首先,我们要在创新报道模式上下功夫,如何把握好分寸?是考验一张报纸采编能力的关键之处。其次,对一些稿件采用客观叙述事实的新闻报道方式,保证新闻的客观公正。第三,建立起倾听民意、发现问题、慎重曝光的信息渠道,以促进问题的解决,工作的提高。
“有为才有位,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敢为还要善为。”
面对当前读者越来越高的新闻要求,新闻工作者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突破自己的过去,超越别人的现在。
《星期天》是老百姓的报纸,必读性是衡量它与读者关系的指标,也是媒体运作是否成功的标志。在媒体种类日趋多样化,媒介市场竞争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作为《鸡西日报》唯一的娱乐性版面,要扩展空间,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增强可读性。
要增强可读性,重要的是要让读者有东西可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渠道的泛化使人们选择信息多样化。作为“慢半拍”的《星期天》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我们要在提高新闻功效上作文章,丰富报纸内容,合理配置版面,细化读者群体,让读者在固定版面上找到自己所好。而且要让《星期天》耐读、可读、易读。
《星期天》要成为老百姓真正的朋友,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办好《星期天》摄取一切信息,必须立足于读者的需求。“三贴近”,不仅是内容上的贴近,形式上、版面上、语言上都要贴近。民生新闻是《星期天》2009年的着力点,我们要从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中选取民生视角,突出民生主题,从报道社会热点中定位民生取向,体现社会责任。从反映群众呼声中体察民情,传递民声民愿。
新的一年,新的企盼,我们将齐心协力为广大读者每周三奉献丰富的精神大餐,奉献我们编辑、记者的赤诚之心,奉献拿回家看一个礼拜的《星期天》。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