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眼读城
到兰州时,已近岁末。下车伊始,就听说有黄河穿城而过,而且每天上班必过黄河大桥。于是非常兴奋。我对兰州地理不熟,但对悠悠黄河却是心仪已久。只可惜,仅有几次远观机会,却从来没有亲近过。可是一到就忙,竟没能
到兰州时,已近岁末。下车伊始,就听说有黄河穿城而过,而且每天上班必过黄河大桥。于是非常兴奋。我对兰州地理不熟,但对悠悠黄河却是心仪已久。只可惜,仅有几次远观机会,却从来没有亲近过。可是一到就忙,竟没能成行。待到能忙里偷闲,要去游走一番的时候,已是来年的初春了。此处黄河,两岸夹山,娴静却不温柔。虽无险滩,却多湍流。而千百年来,兰州就在这夹山之下发展繁衍,于是体形越来越长,越来越象甘肃,越来越象河西走廊。黄河之水,只深冬的一段时间,清澈透明,河底沉石隐约可见。每到这个季节,水落石出,河床上爬满了各色的鹅卵石。周末闲暇之时,在河边散步捡石头的人越来越多,于是黄河奇石就越来越有了名气。如遇有冬日暖阳,常能看到冬泳的人。健儿激情澎湃,或大河横渡,或逆流搏浪,场面很是壮观。
正月初春,已有水鸭在河面游弋,戏水捕食。俄而昂首幽鸣,如婴儿夜哭,俄而深入寒水,捕食鱼虾,久久不出。其耐寒和储气的体能,让人钦佩不已。待到杨柳枝条微有黄绿之意时,黄河春水已生,河水又恢复了黄浊之色。只是直到仲夏,河水水质还是游移不定。常是数日黄浊,一天清流。甚至晨起河水清清,午时已浊黄如故,而清流数日的情况却是绝少。如一位生了病的母亲,病情常有反复。大概是其上游多雨,常有泥沙冲刷而入的缘故吧。
在兰州繁华处的黄河上有一铁桥曰:中山桥。始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是兰州市的标志性建筑。其前身为浮桥,自古为黄河上游的重要桥梁。相传浮桥为明初冯胜邓愈两位国公督造,桥头迄今尚存建桥所用铁柱一根,高达三米,重约数吨,上有"洪武九年"字样。而现存铁桥则为德国人设计,桥有四墩,下用水泥铁柱,上用石块,后又增设弧形钢架拱梁,结构美观,气势更见雄伟。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国,铁桥筹备建设,也是颇费了一翻周折。幸而她在建成后屹立不倒,在关键时刻屡立战功。中山桥作为黄河上游的主要桥梁,最大的历史功绩在于:构成了抗战时期西北援华物资运输线上的重要一环。通过她,苏联等国的援华物资能源源不断运往抗日的大后方,再转运到各处抗日战场。于是铁桥也成为日军破袭的目标。她能在日寇的狂轰乱炸下挺过来,当真是难能可贵了。抗战胜利后,铁桥一直沿用至今。直到二十世纪九十代,当地政府收到德国某设计院的一封来函,称铁桥已过了设计使用年限,建议停止使用。于是铁桥之名声鹊起,遂成文物。进而改铁桥为步行桥,成为兰州一景。每逢假日,桥上游人如织。立于桥上,黄河水气扑面而来,浓郁而湿润;两岸秦腔和了水声,不绝于耳。此时,凭栏观水,桥下浊浪奔流;举首北望,山上白塔悠悠。直教人如在梦中。
白塔山正对中山桥,因山上有一元初白塔而得名。白塔之建,据说是为了纪念一位因进见成吉思汗而圆寂于此的西藏喇嘛。过铁桥向北,横穿马路后,拾级而上,行约数十级,右首有一山门,门楣上一幅大匾,用隶书题曰:“九曲安澜”。盖此处黄河,辗转东流,九曲之意有之,但除了水患绝少,这“安澜”两字恐怕还值得商榷。再蜿蜒上行,昂望白塔,尤在层峦叠翠之中。一路上早莺春树,飞亭画栋不绝。更有蜂蝶春虫,飞走萦绕,备显生机。临近山顶,有一古式厅堂,却无奇见,已为珠宝商人所据。穿过厅堂,尚未来得及拾级而上,抬头就有一方青黑色大理石屏刻迎面而来,其上阴刻明朝李文的八句古诗:
隔水红尘断,凌空宝刹幽,
龙归山月晓,鹤唳海天秋。
白塔连云起,黄河带雨流。
倚栏凝望久,烟树晚悠悠。
用笔苍劲有力,而所描绘的景色尤其令人神往不已。
再转而上行,已到山顶白塔之下。白塔七级八面,高17米,各级每面都有佛像。角檐有铜马,微风吹过,清脆动听,上冠绿顶,下筑圆基。塔体似为白色大理石雕砌而成,古朴而凝重。塔之北,设有香炉,虽无僧道之徒,香火却是很盛。白塔之左为一象皮鼓,相传为印度僧所赠,其右为一口青铜钟,则为康熙年间所铸。山顶四周建有凭栏,依栏设有座椅小桌。寻一处倚栏小坐,下临黄河,此时河水已静如处子;俯观铁桥,游人依然如织,却已无车马之喧。山风徐来,风铃过耳,鸟语间关,直令人心旷神怡。放眼远眺,古河兰州,群山高楼,相映生辉,尽揽兰州之胜。此时此地,深深感到自己语言的匮乏,脑海里只剩下四个字:画图难收!
版权声明:本文由找sf传奇网站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haobieniu.net/html/sanwen/x7335fdtrn2.html
上一篇:感谢生活
下一篇:流淌着文化的云盘小河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