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窑湾

回窑湾

弥撒散文2026-04-01 00:03:25
外祖母去世时,舅舅差我去窑湾报信,窑湾是外祖母的故乡。虽然自小就听外祖母讲有关窑湾的故事,这一回却是我第一次回到这片心仪已久的土地,但耳边再也听不到外祖母的唠念了。开车顺着宿迁一路颠簸,渡过轮渡,我们
外祖母去世时,舅舅差我去窑湾报信,窑湾是外祖母的故乡。虽然自小就听外祖母讲有关窑湾的故事,这一回却是我第一次回到这片心仪已久的土地,但耳边再也听不到外祖母的唠念了。
开车顺着宿迁一路颠簸,渡过轮渡,我们来到了窑湾。窑湾地处京杭大运河与洛马湖之间。这里曾经市井繁华,烟火鼎盛,商贾云集,水路交通发达,位于宿迁、新沂、邳州交界处,素有“鸡鸣三县”之称。
窑湾古有“四季时菜迎宾客,苏北水乡胜江南”之美誉,可谓物华天宝,鱼米之乡。窑湾是一个奇特的地方,当你踏入窑湾的土地以后你肯定会有这种感受。镇上800多户人家,竟然拥有800多间明清建筑。这就难怪为什么有人把她称作“苏北周庄”了。
窑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据当地老百姓说,窑湾早年是一块荒地,周围零星分布着几座砖窑,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后,每每有拉纤的船家经过此处,总爱到砖窑旁停步歇脚。时间长久,船每到此处便问:“湾(停靠)在哪儿?”答曰:“窑上湾”,故得名窑湾。
窑湾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在明、清漕运时期一度鼎盛,谈起那时的辉煌,窑湾人会自豪的告诉你,窑湾当时号称“小上海”。京杭运河在镇旁转了一个弯,骆马湖环绕小镇三面。直到上个世纪40年代,这里依旧是繁华的中转码头和商贾云集之地。至今,仍有山西、江西、福建等地商帮宏大轩昂的会馆建筑,更有众多白墙黑瓦、檐角飞挑、兽脊斗拱、鳞次栉比的富商宅院,建筑风格呈现出南北交融的特色,异常惹眼。
提起窑湾,不能不说的是“夜猫子集”。这种半夜逢集的千年习俗延续至今。因为船家傍晚靠岸,凌晨启程,因此这起停之间,集市就形成了。鸡鸣伴随着脚步,脚步踩落三星。灯火辉映处,一声“喝喽,粉条鸡蛋皮豆腐干多厚”,把夜集叫醒。人越来越多,买卖声音越来越大……当东方泛起鱼肚白,古镇如同海水退潮,赶集人散尽,一切又恢复了宁静。
据史料记载,旧时的窑湾由东宁、中宁、迎熏、西临四条主要街道组成,阡陌交错,纵横有规。每条街道均为青石板铺就,两侧粉墙黛瓦,房檐出厦。沿街的货栈、钱庄、当铺、布店、丝绸坊、药店、粮市、酒馆一应俱全。
今天,我们一行三人,带着探寻历史、带着追根溯本横渡骆马湖,来到外祖母心心念念的小镇,在痛饮当地八百年历史的“绿豆烧”以后,慢步走在古镇的小巷,聆听湖水拍岸的声音,欣赏着墙面斑驳的古建筑。想象着每一座古宅曾经发生过动人的故事,从繁华到衰败,从喧嚣到沉寂。
古镇上的人很稀少,偶而能见到老人蹲坐在宅院门前,据说年轻人大多坐船到外地打工了,只剩下年迈体弱者依旧在这里守候。倾斜的木柱,破碎的墙砖,长着蒿草的小瓦,难道,这就是窑湾?
离开的时候,渐渐感觉“绿豆烧”的酒劲悄然袭来。忍不住再回头,两颗泪珠早已挂上了面颊……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