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舌尖上的记忆

故乡,舌尖上的记忆

斟忱散文2025-07-30 00:33:42
看过央视播放的《舌尖上的中国》,让人很有感触。单凭这片名,就让人感觉别开生面,耳目一新!舌尖是味觉最敏感的部位;由人们味觉最敏感的部位去品味美食,那是何等的享受啊!此片的取名真可谓匠心独运,着实让人折
看过央视播放的《舌尖上的中国》,让人很有感触。单凭这片名,就让人感觉别开生面,耳目一新!舌尖是味觉最敏感的部位;由人们味觉最敏感的部位去品味美食,那是何等的享受啊!此片的取名真可谓匠心独运,着实让人折服!它不仅片名取得好,片中的内容也十分精彩!它以鲜活的画面、朴实生动的语言把祖国各地富有特色的一道道美食的选材,配料、制做展现在人们面前。有时还将某道美食背后隐藏的一个个美好的传说或故事向你娓娓道来,极富感染力。这不仅让人大饱眼福,食欲倍增,而且让人在轻松愉悦中受到饮食文化的熏染。由此也引发了我对从前舌尖的温馨回忆……

我出生于五十年代末的岭南乡村,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才真正离开家乡进入城里工作生活。记得那时的家乡真可以说得上山青水秀。一个拥有五六百户农家的大山村,背靠着两座绵延起伏的大青山。山上草木葱郁,山涧清泉,年年岁岁,叮咚作响;众涧合流,汇聚成溪;由村的后首流过村旁,流过村前,滋灌着村前数百亩良田沃土。在这样的一个满眼翠绿的山乡里,无论人畜,家禽庄稼都是环保的、清爽的、自然的。尽管由于当时生产体制的原因,导制生产力不够解放,生活物质也相对贫乏。可农家人的小日子依然过的有滋有味,无论稻米小麦、大豆高梁、瓜果蔬菜、鱼鲜禽肉,都是绿色的、环保的!让你吃的放心、吃的舒心!农家人居家过日子,一日三餐,随意烧煮,自自然然,完全没有城里人的所谓色香、营养方面的讲究。可是农家人个个吃的津津有味,满面红光,健健康康。

我印象最深的场景是,每逢中秋、端午等重大传统节日到来时,生产队里总要杀猪、宰牛、捞鱼,按人头分到各家各户。我们一大群小孩早早就端着盆器在现场等候。其热闹气氛就象大过年似的。那时猪、牛、鱼全部吃的是自然生长的青饲料,没有丝毫人工饲料或催生剂。一头两百斤的猪,从乳猪开始饲养,起码要养一年多,而现在饲养这样大的猪却只需五、六个月。所宰的牛则是老牛,年轻力壮的牛是不给宰的,要留着为生产队里耕田耕地;牛的饲养全都是野外放养,吃着沐着晨露的青草;鱼是在山塘里放养的,有专人割青草投放喂养。以这样的方式喂养的猪、牛、鱼,其肉质不需用舌尖品味,仅用想象就可知其味美无比了!话虽是这说,可毕竟没有亲口尝一尝来得直接,来得痛快,来得享受!就说猪肉吧,你无需费什么心思,想什么烹制的方法,加多少配料;你若喜欢清淡鲜美,你可将瘦肉切片打汤,洒一把葱花,加少许食盐即可,那肉汤清清爽爽,透透亮亮,没有一丝浮游的泡泡,保你能美美地享受一番,鲜美可口极了!你若喜欢香辣味,可将半肥瘦的猪肉切成片,与新鲜的辣椒伴炒,再来两盅农家米酒相伴,保你吃得喝得口舌生津,热汗如雨,畅快淋漓!对牛肉、鱼肉的烧煮,也完全可根据你的口味而定,不需特别的讲究,同样让你吃起来津津有味,口齿生香。而现在,同样是猪肉、牛肉和鱼,尽管烹制的方法花样百出,调料繁多,可吃起来不是满口怪味,就是形同嚼蜡——无味!这就是自然饲养、生态饲养和饲料饲养、催化饲养的天壤之别!啊,还有那农家自养土鸡、自家做的豆腐,其美味就更不用说了!

小时候,村里每到过年前夕,家家户都要杀猪。此时整个村子都沉静在一派忙碌而又祥和的氛围中。杀猪后,每家都要做卥肉,以备大年三十全家团聚时享用。家乡的鹵肉是一道传统的大菜,平时难得制作,一般都要在过年前夕才专门制做。卥肉的制做很讲究,分好几道工序。首先要把猪肉切成一斤左右的块状,用烙铁把猪肉的皮毛烫烧干净;然后将块状猪肉放入大锅里煮熟,待到一定时间后,用筷子扎一扎有猪皮的一面,如稍稍用力,筷子能扎进猪皮,说明已煮到了火候,这时就要把猪肉从锅里捞起来,并放在大木板上摊开冷却晾干;然后用蜜糖、糯米酒汁、生姜汁三种汁液合在一起搅匀,把这种混合汁液抹到冷却晾干后的一块块块状猪肉上,且要整块抹匀;待抹好的块状猪肉晾干后,将块状猪肉一一放入事先烧开的茶油锅中油炸,待块状猪肉炸成金黄色,便可将其从油锅中捞出,放入陶瓷大缸中保存,这样卥肉就算基本做好了。每到就餐食用,则从缸中取出,多少自定;将取出的块状猪肉切成二指见方的小块,放入锅中,加入少许八角(一种香料)和干红枣,再加入适量的清水和食盐,煮上十分钟左右便可。此时的卥肉大菜真可谓色香味俱全,吃起来肥而不腻,满口生香,让人赞不绝口!因此这道卥肉大菜成了家乡农历大年年年不可或缺的一道主菜。如果谁家过年缺了这道菜,就说明这个年过得不够丰盛,不够喜庆,会让人笑话的!如今家乡每逢过年依然少不了卥肉这道传统大菜,可惜,其美味却大不如前了!究其原因,就是猪肉的品质比从前差了!因为如今农家人养猪也学会了取巧,也学会了给猪喂人工饲料和催生剂,盼猪长得快、长得大!如是,从前家乡美味的卥肉只能在梦中回味了……

面食,是平常百姓家最平常的一种食物。六、七十年代,无论是生产队里的田地,或是农户家的自留地都要在头年冬播种小麦,待到竖年三、四月间,整个家乡田野麦绿油油,风起麦地,绿浪滚滚;置身其间,让人舒心,让人陶醉!一眨眼,五、六月到了,麦子熟了,又给你一个满地金黄的世界!望着这丰收的景象,庄稼人喜不自禁,开怀无比!此时无论男女、无论老少都在田地里挥镰收麦,笑获丰收!麦子收割完了,家家户户照例要到大队兴办的磨面厂加工新麦面粉、新麦面条。那面条看上并不象现在超市的那样白,可闻起来有一种特有的清香。用农家油炸的土鸡蛋或头年淹制的腊肉与面条放锅里一煮,加少许辣椒碎,再洒一把葱花,这面条吃起来既筋道,又柔滑;既清香,又带少许辣的刺激!呼啦啦,一不留神,三四碗便下肚啦。肚子虽饱,可嘴巴却还在巴达巴达舔个不停,大有意犹未尽之憾!用面粉做面食,可做多种花样,但最常见的,就是用水和面粉和匀撑好后,做成一个个形似小船的糍粑,放入锅中蒸煮;煮好的糍粑油光发亮,清香扑鼻,极富弹性,吃起来清甜爽口!另一种吃法就是把面粉和水和成干稀适度的半糊状,在其中加入适量的韮菜碎末和食盐,将其搅拌均匀,然后用大勺子将面糊放入锅中油炸。炸好的麦粑金黄金黄,吃起来酥香可口,好吃极了!儿时家乡这些食物可谓司空见惯,极其平常,如今却都成了一种奢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