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步两座桥

八步两座桥

军糈小说2026-04-12 03:04:44
在郭河镇汤家台(今四合村一组)的东头,有两座青石拱桥,北面的一座桥座落在秋江河(从沔城的高家桥至三叉河的一段河流,现已不存在)上,呈东西向:南面的一座桥座落在从秋江河流向羊子四垸湖的三叉河上,呈南北向
在郭河镇汤家台(今四合村一组)的东头,有两座青石拱桥,北面的一座桥座落在秋江河(从沔城的高家桥至三叉河的一段河流,现已不存在)上,呈东西向:南面的一座桥座落在从秋江河流向羊子四垸湖的三叉河上,呈南北向。每座桥分别宽两米余,桥长三米许,桥高出地面一米多。两桥成曲尺型,两座桥之间的距离只相距八步远。所以当地人管叫它为“八步两道桥”。桥下能航船,桥上可行车。在周围村庄中小有名气。
清康熙三十四年,汤氏受浦公由沔城东门迁至江北里郭家垸,数年后其后裔士诚公、士荣公两兄弟又移居到秋江河中的一个洲子上(即新增里南老垸汤家庄)。汤家庄前面是秋江河,后面也是秋江河,出行都要靠船,很不方便。
清乾隆年间,庄上的人们想在汤家庄的东头修建一座桥。但当时由于该庄上是士诚公、士荣公两兄弟发展起来的,后来庄上形成了两大房头,西头是士诚公的后裔,为大房;东头是士荣公的后裔,为二房。二房比较发人,占庄上人口的三分之二。两大房头谁也不愿意先提出修桥的事,怕谁提出来了要由谁修。
一天,族长突然提出了修建桥的事儿,东头二房的人说,要修桥应该由西头大房修建,理由是:大房的田在秋江河南面的多,桥修建起来后肯定是他们受益多些。
西头大房的人说,要修桥应该由东头二房修建,理由是:二房的人多,进进出出的人自然多,桥修建起来后肯定是他们受益多些。
族长是二房人,他不想损害二房的利益,但也不想伤害大房的利益,于是就在大房和二房中各找了几个有威信的人,坐下来商量这件事。开始时,大家都是重复着前面说过的理由。
这时,族长说:“既然是西头大房在秋江河南岸的田多,桥修建起来后就不用船进出了,直接从桥上过,该有多方便啊!桥修建起来了,西头大房可以直接受益;再说东头二房,因为人多,现在进进出出都要坐船,今后把桥修建起来了,人就再不用坐船了,直接从桥上过该有多方便啊!看来这对双方都有益,那我们就应该双方共同来修建这座桥。”
大家一听,觉得有道理。但西头大房的人仍然有些顾虑,他们认为如果共同把桥修建起来了,因为东头二房的人多,今后一说起来可能会把自己的功绩给忘了,于是提出:我们干脆在这河上修建两道桥,一个房头负责修建一座桥。
东头二房的人一听,心里有些疑惑,一条河上如何修建两座桥呢?
西头大房的人解释地说:“三叉河不是从东头的秋江河上分支了吗!把一座桥修建在秋江河上,一座桥修建在从秋江河分支的三叉河上。”
东头二房的人一听明白了说:“行啊!”
这时族长补充地说了一句:“既然大家同意修建两座桥,我建议两座桥要统一设计,分别施工,两座桥要修建成一个样式,美观好看。”
“那当然好。”大家都同意了。
于是族长安排了两人(一个房头一个人)具体负责修桥的设计、位置、样式、材料、施工等事项。
经过半年的施工,两座桥修建起了。因为两座桥之间相隔八步远,所以人们就将这座桥叫“八步两道桥”了。有了两座拱桥,西可以接沔城,东可以连印湾了,出行十分方便。汤家台人十分高兴。
这座桥经历了数百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在日本人占领沔阳的时候,日本白庙司令部为了打通至沔城的通道,从白庙至沔城修了一条公路,公路途经“八步两道桥”,日本人的汽车、坦克直接从这座桥上过往,桥毫无变形,可见桥之坚固。解放后,农民的手推三轮车、板车和生产队的手扶拖拉机等运输工具都自由地在这座桥上过往。后来由于水系的变动和公路的兴建,这座桥渐渐失去了作用。到本世纪初,由于平整土地,桥彻底被拆毁,连石头的踪迹也没有了,“八步两道桥”便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