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与做学问

做人与做学问

抄掠杂文2025-11-26 04:18:19
我极不情愿写这类文章,大抵有“讨人嫌”的味道在其中,另外还有“布道”的成份难以分解。坦率地讲,我不是一个“做学问的人”,因为术业有专攻,我至多也只能算是“杂学者”,也就是对科学感兴趣而已,根本谈不上“
我极不情愿写这类文章,大抵有“讨人嫌”的味道在其中,另外还有“布道”的成份难以分解。坦率地讲,我不是一个“做学问的人”,因为术业有专攻,我至多也只能算是“杂学者”,也就是对科学感兴趣而已,根本谈不上“研究”二字。
然而,科学是什么?我理解的是人类探索与发现的一切之问题,譬如迷信与宗教、神话与梦幻、数字与符号……言而总之,让人迷惑令人难解,启迪人类的智慧与思想。
尊重问题,淡看文理
从解剖麻雀伊始,人类有了解剖学和医学,乃至动物学。这些学科的原始教义,大抵源于这样一个问题:它是由什么构成的?
由我们大脑中产生的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探索与思考,“沉下去”的便成了自然科学家,“浮上来”的则成了社会科学家,这两“家”同谋不同道,按“文”、“理”划分疆界,各自为政、自行其事、墨守城规,把“科学”就这般生硬地撕裂了。
一切问题皆科学,这是我的广义科学论,这其中包括“不科学”的东西。不过,我们也确实得想一想,人们为什么会“迷信”?譬如科学不仅有文理之分,还有官科与民科的巨大差异,尽管探求的是同一个问题。当然,一个问题可以分层次地进行剖析,做到既鞭辟入里又游刃有余,老道到专业以至于自成一家,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科学家。
人们往往在意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问题所带来的一些利益,这些利益的需求与分配,使得大家不得不区分开来等级,而在这里等级就意味着井然有序,印证着自然界中优胜劣汰的法则。对于不破不立的哲学观点,便不适用于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然科学了。
当然,没有人会同意科学不分科,如同老虎就是猫科动物一样。不可否认,这些分类对于简化认识与研究起到了一定作用,可是老虎与猫本质的区别是什么呢?自然不是一个体型大一个体型小了,因为比体型它们不在一个档次上。如此看来,有的科学好似横扯竖拉,理论起来不免牵强附会。
哲学家说,遇到问题要一分为二,切不可偏执一端。左也是,右也是,我的观点左右都是都不是——不等于没说,这是科学。传统的历史学家只知道某年某月发生了什么来自于史书记载,如要印证便需要前去考古挖掘文物了,判定文物的年代除了其上有无铭文,还得想办法来测定其中C14的衰变,等等,实际研究下来显然不只是文科的事。
文化也需要科技含量的,譬如琴声悠远的古琴,从制作到调弦,哪一样离得开古人的科学智慧?当然,抚琴者大抵是音乐家,寄情于理,寓理于声,水乳交融。
当代人自然不是傻瓜笨蛋,不好意思承认历史错误,起码也能予以弥补,“前沿交叉”便是很好地思辨,如生物化学、天体物理、数字历史等,前二者皆已有之,后者为笔者所造,意为把人类的历史数字化,甚至我们将来能贯穿时空、自由往来。
放下争执,潜心探索
或许是站着说话不怕腰疼吧,我觉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尽量少打口水仗,把主要精力放在看似枯燥的日常研究上。至于有争议的问题,譬如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暂且搁置一边,待将来与“鸡蛋是怎么来的”一并解决。
坦率地讲,我们之所以培养不出爱因斯坦或霍金这样的科学家,不是因为黄河两岸的风水不好,也不是说真的缺少惊世骇俗的科学言论,而是我们有些人太急功近利了,原本就差那么一步可位列“大师”之列,但就是耐不住性子,偏要剑走偏锋,自以为武功盖世、天下第一,江湖无人可敌。
关于时空,关于生死,关于人类自己,永远都是话题,科学与非科学的观点,孰是孰非有待于我们不断地探索,科学的山峰也一样是一山比一山高。在我们连感冒都不能完全治愈的时候,人类探寻宇宙奥妙的飞船依然会发射升空,我们不可能等一个层面的问题解决了再去探寻另一个问题,问题的问题只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它们。
从这一层意思上说,所谓科学也只是人类的一种态度,对于自然、对于自己持什么样的观点,例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健康发展——毁灭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就等于自取灭亡。
人类总是在错误中前行的,所以我们不要惧怕错误,特别是在科学研究方面。当你潜下身心钻研时,不要以为荣耀会随身而至,恰恰相反,你可能差错不断、迷误缠身。这是任何探索者必经的过程,没什么可计较的,成功前的九十九次失败都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科研不是买彩票,虽然也有运气问题,如苹果为什么就砸在牛顿头上呢?可是如果砸中了我的脑袋,我至多也只会伸一伸舌头而已,然后把它一口一口地吃掉。我相信如我一样的人,在全世界都不算少数。
然而,我又偏偏是这多数中的极个别,喜欢到处指手画脚、纸上谈兵,硬是要别人端正做人的态度,像做人一样去做学问,还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到底也不能给人一分薪水。人家自然是你姑且说之,我姑且听之,然后大家姑且论之,只要相安无事即可。
江一泉君说,学问社区的学术氛围自由,比科学网的要好,这个我也有切身感受。之前写过一篇《中国的学者在干什么》,投之存了一下就被删除了,原由大抵也在于题目太刺眼了,人家心里接受不了,要尊重科学嘛!
2010年5月18日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