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乱说(十八):等待多少年的略萨
时光匆匆而去,天气渐渐寒来。不知不觉间,人生中又快走完了一年。是啊,用什么把生命的时间延续,用什么把逝去的华年勾起,用什么把美好的往事回忆?在这秋去冬来间,等待着多少花开花落,在这匆匆时光中,还有多少
时光匆匆而去,天气渐渐寒来。不知不觉间,人生中又快走完了一年。是啊,用什么把生命的时间延续,用什么把逝去的华年勾起,用什么把美好的往事回忆?在这秋去冬来间,等待着多少花开花落,在这匆匆时光中,还有多少,多少月园溪浅?因为多年以后,斩言想起一个故事,一个人的一次初恋,与一位大自己六岁的女人恋爱,那女人是他们单位的团委书记,在发展他为共青团员的同时,也把他发展成为自己的亲亲恋人,那时他们是真心相爱,真心相依。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他们有着说不完、诉不尽的话语。尽管,他们相爱近半年之久,却从未有过人之疑。现在说起来,真是会觉得那时的人有些傻,是的,那时,他们想到的是爱,那时,他们有许多的事还可以做。因为,女团委书记不想以引诱小伙子的行为来破坏了这场纯真的情爱。后来,由于遭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他们那场短短的爱以失败而结束,女书记调出了原所在单位,不知到了哪里,那男孩子至今仍不能忘记这段刻骨的绵绵初恋。
现在,他只会想,她还好吗?
因为,有一次,她在医院里得伤寒,即将告别人世之前,她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在死前见到她的小恋人就要离开这个世界,她死不瞑目。后来,她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一次遇见他,说起这件事,他了听后,淡淡一抿,默默无语,到现在再来说爱,已经不再重要。
这时,想起了一本书,那是很早以前读过的一本书,记得是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写的一本书,书名叫做《胡莉娅姨妈与作家》,记得,最早是在上海出版的《外国文艺》杂志上,那时,只是一个片段,就看到斩言那样的着迷,并向许多朋友推介看这本书。那位小男孩,买了两本同样的书,送给了他的恋人一本,暗示恋人能像小说中的人物一样,勇敢地走出这段爱情的泥沼,可是,他没能如愿,他们没能携手走出。
言归回来,再来说《胡莉娅姨妈这本书》,这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作者与舅妈的妹妹胡莉娅相爱,他19岁,胡莉娅32岁,他们因为相爱越过种中藩蓠而结婚了。后因为胡莉娅不能生育,他们又离婚了,使这场婚姻成为幸中的不幸。小说的的语言很精湛,妙语如珠而不失生机,比喻确切而不失过大,俚俗博用却满纸生辉,这也是他以畅销书作家名望而写作出书的一个原因。其中,这部小说传递出来的语言文采相当活泼跳动,旁征博引,信息量也大,让人愿读下去,同时,觉得处处都能找到警句名言,适逢那时,正是斩言不辞辛劳地做文学笔记的蒙蒙时期,有这样的好小说,有这样的好句子,当然不能放弃。
这部小说,就是现在读起来,仍然能感到文中叙述的现代和开放,可以说,这部小说让他写得鲜活起来,也再次证明了略萨作为文学大师的与众不同之处。另外,略萨的《胡莉娅姨妈与作家》还采用单章节叙事手法,单章叙述故事主内容,双章节叙述另外的故事,把小说的场面拉宽,幅度扩大,让人看到了秘鲁那个特定时期的历史场景和丰富的现代生活。
略萨还曾经竞选过秘鲁总统,虽没成功,但已经说明他在秘鲁的影响力之大。
其实,略萨的小说,每一部的小说结构、叙事,处理手法都有些不一样,这一点,有些类似中国的金庸先生的小说(当然并不是绝对的),如《酒巴长谈》、《青楼》、《城市与狗》等,都另开结构,让人觉得他不断地在用新手法探索小说的结构和叙事的方法。但1998年出版的《情爱笔记》上看,他的风格改变尤为突出,从对政治,对人类,对民族的关注,蜕变成了真正的“现实生活”作家,以写“性”内容为主题了,尽管主题低调了一些,但他的才气和飞扬异采的文风仍然没有改变。
略萨曾经有个比喻,大意是说,那个时期的秘鲁,因为女人们崇尚好身材,于是就服食进一种寄生虫似的绦虫到身体里,靠那绦虫来帮人吸食身体里的营养,而使身材娇好。但因为那绦虫养得大了,那美女还得听命于绦虫的,尽吃好的,营养的,来满足绦虫的需要,这样,人反受制于绦虫了。这个比喻,也可以说是暗讽我们一些畅销小说家,为了讨好观众,只好受制于观众来从事文学创作,这样的文学作品,肯定就会成为畸形文学,略萨后来文学主题的改变,也说明了这一点。
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再到新世纪,略萨一直就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角逐人,但他一直与诺贝尔无缘,看看今年怎么样,也许,总有一天,他会得到,也许,他在等待着这一天。
现在,还在等待着什么,问好吗,祝福吗?
想想那个男孩子,想想年复一年的回忆,想想,人生多少爱恋,就在雨骤花闲,忽然涌出这个句子,就作为结语吧:
蓝天黯云间,青山雪霭前,夕阳追不住,新月逐暮烟。
斩言剑手于丽江
版权声明:本文由找sf传奇网站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