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表的故事
现在谁的家里都有几块钟表,款式五花八门,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年龄配带不同的手表,家里的座钟也同样精美异常。大多数人的家里都闲置着几块没人带的手表,我家的抽屉里就有五、六块手表,即使丢了也不会太
现在谁的家里都有几块钟表,款式五花八门,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年龄配带不同的手表,家里的座钟也同样精美异常。大多数人的家里都闲置着几块没人带的手表,我家的抽屉里就有五、六块手表,即使丢了也不会太着急,除非表的价钱昂贵。在我小时侯钟表的概念和现在绝然不同,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是无法想象穷人的日子是怎么过的。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我还是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家住在东城根56号。这是一座两个套院的大杂院,我家住在外院的两间东房,
一家六口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苦日子。两个套院只有里院东屋的牛大妈家有一座挂钟,其他六、七户人家大都看着太阳估计时间。我的母亲每次蒸窝头都要一个小时的时间,她便让我到牛大妈家看时间,好在那时家家的门都敞开着,我一到东屋门口便会高声问道:“牛大妈,几点钟了?”等到快到一个小时了还要再去问上一次。牛大妈开始还算耐心,告诉我:“9点半了。”或者到下午做饭时又告诉我:“3点45分了。”但是一次次去问她便不耐烦了,她说:“你自己看是几点了,别老问来问去。”我想大妈说的也对,就照着挂钟画了一张图,自己在上面用手指比来比去,很快便学会看表了。
1951年我在东观音寺小学上一年级,那时我已经9岁了。贫苦的家庭父母只希望我们能认字就行了,万万没有奢望我将来能上大学。在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侯,政府要求搬迁,我家搬到了北池子骑河楼妞妞房胡同17号。我家住的是两间新盖的北房,全院共住八户人家。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八户人家竟没有一块钟表。在我家搬进之前,邻居看到这两户北房都非常羡慕。(同时搬入的还有卓婶一家)好面子的西屋吴大哥猜测我们两家一定生活富裕,便把自己的家收拾的干干净净,生怕新入住的人家看不起他们。等我们搬来一看全是破烂家具,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后来大家熟习了,我们几家的关系非常好,说起这件事全都哈哈大笑。在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侯,转学到北池子小学学习。母亲买了一个双铃马蹄表,我总算上学不用担心迟到了。
我的学习非常优秀,小学毕业我考进了北京师大女附中,这是北京最优秀的名校之一。许多高干子女和贵族子女都在这里上学,例如:毛泽东、邓小平、刘少奇、刘伯承的女儿等等。很多同学都带着手表,让我羡慕不已。高中毕业我考上了首都医科大学,在大姐的资助下我完成了大学学业。大姐的生活也很困难,她结了婚生有一个女儿,工作了二十几年都没有一块手表。在我上大学四年级的时侯,为了在医院实习方便,大姐给我买了一块上海手表,这件事情让我一辈子难以忘怀。大姐已经去逝快十年了,每每想起大姐,心中便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哀痛。
我带着大姐买的手表走上了工作岗位,我随先生所在的部队曾在西安市中心医院、天津医院、最后到锦州铁路医院工作。这块手表一直伴随着我,后来一次到电影院看电影不慎把手表丢失,我的心里懊恼了很长时间。
时间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子手表开始风行。价格便宜,样式多种多样。我记得当时有很多表贩子身上、手腕上带着很多手表,走到那儿卖到那儿。但是我还是喜欢机械手表,就买了一块带着。那时侯家家的生活还不是太富裕,我的两个儿女上大学都没带手表。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小学生都带上手表了。电子手表的样式和质量越来越好,价格十分便宜,喜欢就买上一块。还有朋友送的,就这样家里的手表越来越多。我相信现在没有哪一家再为钟表发
愁的了。
时光随着人们酸甜苦辣的生活匆匆而过,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我已年近七十岁了。退休后我又回到了故乡北京,晚年的生活充实而快乐。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日新月异。高档的私家车都进入了寻常百性家,钟表简直就是小菜一碟。想起过去真是往事不堪回首。
这就是我讲的“钟表的故事”。朋友,你有何感想?
版权声明:本文由找sf传奇网站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