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户、“编辑屠夫”与“听众屠户”

屠户、“编辑屠夫”与“听众屠户”

搢挺杂文2026-02-17 00:15:33
谁最怕屠夫?范伟与赵本山演的那个小品回答得很形象。--过年了,该准备年货了,家里只有一头驴和猪,你说我先杀猪呢?还是先杀驴?驴想多活一阵,便对范伟说:“先杀猪”。范伟说:“猪也是这么想的”。这两天得了
谁最怕屠夫?范伟与赵本山演的那个小品回答得很形象。--过年了,该准备年货了,家里只有一头驴和猪,你说我先杀猪呢?还是先杀驴?驴想多活一阵,便对范伟说:“先杀猪”。范伟说:“猪也是这么想的”。
这两天得了疲劳综合症,源于客户单位给我一个400多页、近80万字的大型策划方案。
人家这个方案前后花了一年时间,花去几百万元的现金投入,我不得不认真对待,然后判断它是否可行。除了吃饭、睡觉和锻炼,两只眼睛绝大部分时间在电脑屏幕上忙。发麻、干涩、视网膜略带血丝,“这是慢性咽炎的症状(来自电视广告词,呵呵)”。
说实在的,我看了不少方案,大多数考虑不周全并夸大其辞,水分极重,缺乏可操作性,只好给对方否决了,尽管对方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以前管编辑部那一摊子时,我喜欢用价值衡量法来对待诸多文字,价值300字的若写3000字或更长,则眉毛一皱,安排部下“挥动屠刀”,或退回。有的人花大把精力弄出来的“巨著”,被剔得只剩骨头架子;而有的“鸿篇巨著”一文不值,只得退回;没办法,是价值规律决定了的。
天天看大量文字,天天疲劳,但天天得忘掉当天的疲劳,以迎接新的疲劳,决不能让疲劳沉淀下来危害身体。
挥动“屠刀”砍杀文字,这是长期养成的习惯,干脆就叫我们这类人“编辑屠夫”吧。
谁最怕“编辑屠夫”?当然是那些“记流水帐”的家伙。 
那些当领导的(尤其是在机关),特别是那些擅长脱口秀或长篇报告的领导,特别是那些爱在大会上唾沫飞溅一个小时以上的领导,两眼望着天花板,不厌其烦地说教、讲解与开导,听众们却在下面用呵欠、瞌睡、聊天、发短信、玩游戏等等方式回答实际效果。
这种领导把自己当着调遣听众(部下)职场现实、前途与未来的指挥棒,但台下的观众的早厌其烦,对台上领导的讲话、废话内容私下磨刀霍霍:你快点放完臭屁吧。个别年龄不大者,干脆用手比划成一把手枪,偷偷瞄准台上,然后用“嘴巴开火”--砰!或者用下面“开火”--哧!这时候台下的小圈子里会传开一阵哄笑。
出现类似的反感局面,台下成百上千动来动去的脑袋,实际就变成了“听众屠户”,心里已把台上的说教、声音甚至人,当着可以随意被宰杀的对象了,只是碍于纪律、制度,才把这些“屠户”约束在这里,接受“折磨”。正如烦躁的老虎、狮子、豹子被关在笼子里一样。
屠户,是用刀给人们提供肉类和蛋白质。“编辑屠户”是用工具,为受众准备实际可观、“可餐”的精神粮食。“听众屠户”的存在,有则助于提高会率。
世间诸多事,可以类推。
千万别把自己“演绎”成别人眼中的“屠物”。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