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清杂记(七十五)

靖清杂记(七十五)

许地山杂文2026-02-25 17:07:10
李白在民间广受欢迎,但人们对李白生活方式的兴趣要远远大于对其诗歌艺术的兴趣。善于饮酒的人都知道“李白斗酒诗百篇”,桀骜不驯的人都知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成了一种神话,这既是李白
李白在民间广受欢迎,但人们对李白生活方式的兴趣要远远大于对其诗歌艺术的兴趣。善于饮酒的人都知道“李白斗酒诗百篇”,桀骜不驯的人都知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成了一种神话,这既是李白的幸运,也是我们作为读者的不幸。因为我们在艺术鉴赏方面还面临着危险,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我们的鉴赏能力就变成了对于道德格言的珍视,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本身并不具备诗歌的自足性,它依赖着全诗的支撑,但许多人对此完全采取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李白因此也被降低为一位格言诗人,或者更有甚者,被降低为一个反抗封建统治的酒鬼。
但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李白的诗歌艺术,因为他真是一个罕见的天才。如果说杜甫的诗歌具有一砖一瓦一丝不苟的建筑性的话,那么李白的诗歌则像一阵长风的音乐性。正如埃兹拉•庞德所说:“不要说话,让风说话,天堂就是一阵风。”这几乎就是对李白诗歌的最好的总结。
李白一生爱月,月亮好象是他生命中的组合。他是我国古代写月写得最多的诗人,他的咏月诗流传最多,数量也最多,他的咏月诗据不完全统计,大概有二百多首。
翻开全唐诗,几乎处处都闪烁着月亮的清辉。李白的吟月诗歌在我国众多的古代诗人当中,表现得最为复杂、最为全面、也最完美。可以这样说,李白的咏月诗歌代表了我国古代诗人关于咏月诗歌的最高成就。
把自己的情感幻想跨越,寄寓于月的时空幻想跨越,这是李白咏月诗歌的一个显著特色。
如他的《把酒问月》一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阕,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在这首诗歌中,李白直接用到“月”字就达七次。特别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诗人在古人、今人与古月、今月的大时空的跳跃下,跨越了时空的界线,掘发了“人若流水,明月如斯”的人类共同感觉。
但是,在宏大的时空跨越中发掘人类共同感觉的同时,李白也非常注意自我情感的跨越。如他在《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一诗中写道:“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黄金师子乘高座,白玉簏尾谈重玄。我似浮去滞吴越,君逢圣土游丹关。一撮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在这首诗歌中李白又有意地将自己推入追忆的时空跨越之中,这种追忆的跨越,以主观的浪漫主义色彩为基本格调,塑造出了一种诗人幻想中的月亮意象:“月出峨眉照沧海”,“黄鹤楼前月华白”,“峨眉山月照秦川”。在跨越的极度追忆中,又从幻想回到现实“归时还弄峨眉月”。
上面这首诗歌不仅集中展示了李白的幻想能力和语言能力,以及通过这两种能力展现出来的李白的个性,还有意地将自我置身于情感的时空幻想跨越,这在李白很多诗歌,特别是他的咏月诗歌中都表露得非常明显。可以说,这是李白咏月诗歌跨越特色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李白对月亮幻想的跨越是很独特的,他不仅把自己置于月亮的幻想之中,而且还借助诗歌中的人物来巧妙地完成他月亮幻想中的情感跨越。比如他在的《塞下曲六首》中的第四首中这样写道:“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边关万里,闺阁遥忆;萤飞秋窗,月度霜闺。冷落清秋节,何堪以愁。在这里诗人把女子闺阁思念丈夫的那份情感以月度之。而在这千里的跨越的情感传递之中,使那本来无心的明月,也不禁暗暗生出一丝莫明的惆怅来。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