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福禅院悟佛心
前些日子去了一趟普陀山,在那个闻名遐迩的海天佛国,我们举目四望,满眼皆是古木参天,到处都有寺院佛堂。寺庙之大,古树之奇,自然令我们十分惊叹,但是半天下来,类似风景,所见甚多,大家也就不觉为奇。正在心意
前些日子去了一趟普陀山,在那个闻名遐迩的海天佛国,我们举目四望,满眼皆是古木参天,到处都有寺院佛堂。寺庙之大,古树之奇,自然令我们十分惊叹,但是半天下来,类似风景,所见甚多,大家也就不觉为奇。正在心意懒散之际,我们走近了一个叫“梅福禅院”的寺庙。站在寺庙之外,就有些迟疑,不大想进去,因为这个禅堂和前面看过的那些寺庙相比,无论是规模,还是门头实在太不起眼。但是导游的介绍,使我对这个寺庙有了一丝兴趣,他说这个禅堂的名字“梅福”二字是个人名。此人原来是个汉朝王莽时期的一个名士,班固的《汉书》里有关于梅福的零星记载,因为对朝庭灰心,他便避祸弃官,出家隐逸,修道于此。因为精通医术,乐善好施,梅福常常义务为过往的渔民行医给药,久居于此,老死于此,最终深得附近渔民爱戴与信任。到梅福死后,当地渔民便以神仙视之,塑像筑舍,顶礼膜拜,香火不绝。
唐朝以后,佛教兴盛,普陀山成了佛教观世音菩萨的道场,道教的踪迹渐渐退去,几近泯灭。如今,成了四大佛教圣地的普陀山,唯独眼前的“梅福禅院”还残留着道家痕迹,明明是个寺庙,却奇奇怪怪地用着一个隐居道士的名字命名。
一进这个寺庙,迎面就是一块巨大的石刻,上面只有两个字——“佛心”。这两字的写法很特别,佛字在上,占据了整个石刻的大半,心字在下,承载着佛字,显得非常小。“佛心”二字,一大一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苍劲、怪诞、突兀的笔法立刻引起了我的好奇,旁边的落款是一个叫妙善的已故僧人。
驻足遐想,我不禁会心一笑,想来这两个字应该是那个僧人对佛法的理解,怕世人愚俗,不能了悟,便将一片佛心,用中国最为写意的书法艺术表达出来,置之山门,以警世人。六祖禅师慧能曾说:“心中有佛,我即是佛;心中无佛,佛即是无。”大师之谓的“心”应该就是对他人和世界的悲悯之心,而这种悲悯之心即是佛心,如果你的心是一颗悲悯之心,常怀济世助人之心意。凡人之心虽小,如果能够承载佛陀的济世之心,悲悯之意,便是心与佛陀相通,斯人斯心,与佛合一,与佛何异?
而那个汉代道士梅福,虽然避祸于此,却时时悲悯附近渔民,他乐善好施,惜孤怜贫,为附近渔民治病救苦,是一个极具有悲悯之心的人。梅福生前虽为凡夫,一颗凡心,但是本心与佛心合二为一,其人一生济危扶困,顾念众生,善心善念,与佛相通。妙善与梅福,一个道家,一个佛家,虽然教派不同,却一样怀着一颗向善之心,持有济世之志。道佛两家,心意相通,殊途同归,是仙是道,本无差别,成仙成佛,也就无所区别了。
细想到此,我也就理解了在佛教圣地的普陀山上,居然会让一个叫梅福的汉代道士,在一座千年古寺里成了顶礼膜拜的偶像。
版权声明:本文由找sf传奇网站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haobieniu.net/html/zhimiguzhenchuanqi/8600.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