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遇《六柿图》
在马明博的新作《禅遇》里,读到了宋代画僧法常的《六柿图》,我被它迷住了。一张雪白宣纸,画着六颗柿子,没有色彩,只用水墨写成,其中五颗排成一行,另一颗在稍前方。墨之浓淡焦湿,恰到好处:当中一颗浓黑如漆,
在马明博的新作《禅遇》里,读到了宋代画僧法常的《六柿图》,我被它迷住了。一张雪白宣纸,画着六颗柿子,没有色彩,只用水墨写成,其中五颗排成一行,另一颗在稍前方。墨之浓淡焦湿,恰到好处:当中一颗浓黑如漆,向左向右,墨色渐淡,最边两颗果体竟未著色,纯用淡墨勾勒轮廓,显得更圆润,更写意。六颗柿子,饱满厚实,排列错落有致,充满着生命的气息。在它们之外,宣纸上别无一物,既无题字,也无落款,只有大片的空白,像天空一样的白。整幅画面,散发着一种淡淡的恬静之美。
这是一幅著名的禅画。作者法常,常被人们与其他同名者混淆。可以肯定的是,他为宋元时人,出生在蜀,羁居于浙。据元代《图绘宝鉴》记载:“僧法常,号牧溪,喜画龙虎、猿鹤、芦雁、山水、树石、人物,皆随笔点墨而成,意思简当,不费装饰。但粗恶无古法,诚非雅玩”。这是根据作品反读画僧其人了。在元代以后许多文人心中,法常的画是不太受欢迎的。然而在日本,其影响极大,地位极高,甚至被评为“日本画道的大恩人”。这真是一种奇怪而有趣的现象。
那么,在《六柿图》里,法常要向我们表达着什么呢?马明博这样解释:“六柿者,六事也,菩萨行广度众生事业,不外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事。”有道理。然而对一幅省略了意向和所指的禅画来说,我们可以有更多的诠释方式。譬如柿谐音事还是世?六柿是否为画僧对世界本源的认知?佛教讲求六识,六柿是否暗指了眼、耳、鼻、舌、身、意?有人说,《六柿图》画的是几位僧侣正在讲谈经法。看来,怎么解释都通。一幅精妙的禅画作品,不一定要承载多少知识量,而必定会为读者留存许多的想象和阅读空间。
还是不要作似是而非的解释了吧。一个美的事物,分解开来最终可能有两个结果:一为不美,二为极丑。
能想到八百年前的一个秋天,径山寺或者六通寺,前院或后院,种着一两株或者许多柿子树。一颗颗金黄的柿子悬挂着,世俗的果实,宗教的果实。而后被一只只手连蒂摘下,终于有其中几颗放到法常跟前。法常眼中燃烧着六朵小小的黄色火焰。火焰燃烧,火焰熄灭,然而一种智慧在法常心中产生,他拿起画笔,抻开宣纸,磨墨,濡墨,随意点染,雪白的宣纸上呈现出六颗鲜活的墨柿。这六颗柿子,“不施彩色,任意泼墨渖,俨然若生”(日本绘画大师东山魁夷语)。它们已经摆脱了粗浅的食用价值,而上升到高深的审美高度。瞬间笔墨遗存下永恒之美。
《六柿图》,是法常对生命和世界的体验迹化。如果说这六颗柿子已经衍变成一个特定的美学符号,我宁愿相信它们背后隐藏着丰富的信息。《六柿图》充满着无法诠释和实证的美,这种美质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能够生灭和增减的不是美质,而是美感,读者的审美感受。)一切高尚的艺术品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阅读着《六柿图》,读者心中没有所谓的高峰体验,即“诗意的狂喧”。法常将他的艺术情感,已转化为一种秋水般淡定的智慧,来表达他对真的诠释,对善的崇拜,对美的理解。而关于艺术家,我始终有一个大胆的论断。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首先是孤独的。其首性是孤立性,而非社会性。他(她)首先得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然后才是一个群体中的个体。在作品中,他(她)们最终不营造名利局,而要创造审美场。美与作品,是盐溶于水,愚者找盐,聪者品水,智者看白。
《六柿图》,充满着减法的内敛之美,也充满了乘法的生命愉悦。在它里面,黑与白,虚与实,奇与偶,内与外,没有矛盾、对抗和挣扎,而共同结构出一种和谐的美,一切和融不隔。
而后,在《六柿图》诞生的八百年后的一个秋天,它以禅遇的方式迷住了我,然后,又轻轻地唤醒了我。
版权声明:本文由找sf传奇网站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haobieniu.net/html/sanwen/x34u75i0h1n.html
上一篇:细诉心事,问心有愧
下一篇:携一片温柔,将春的温馨剪辑成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