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赞歌》永不落
建国以来,中国的民族歌曲犹如天上的繁星,多得不可胜数;其中优秀的歌曲也如沙滩上的贝壳,俯拾皆是。而在这些数量众多的民族歌曲中,我却非常喜欢由胡松华作词作曲并演唱的《赞歌》。这首歌是我国著名歌唱家,声乐
建国以来,中国的民族歌曲犹如天上的繁星,多得不可胜数;其中优秀的歌曲也如沙滩上的贝壳,俯拾皆是。而在这些数量众多的民族歌曲中,我却非常喜欢由胡松华作词作曲并演唱的《赞歌》。这首歌是我国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胡松华在1964年为参加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演出而在短短的一天之内创作完成的。歌词内容很简单,反映的是获得翻身解放的牧民来到天安门广场所产生的自豪喜悦之情。就是这样一首看似平淡无奇的歌曲,竟被胡松华演唱了四十多年,同时也改造了四十多年。因而这首歌也毋庸置疑地成为胡松华的演唱代表作。如果说中国的民族歌曲中哪一首称得上历久弥新,我想恐怕非《赞歌》莫属。
《赞歌》是典型的蒙古民歌,她以婉转、高亢、优美的蒙古长调开头,仿佛把我们带入了辽阔无垠、风光无限的蒙古大草原之中。伴随着旋律的高低起伏,我们或如纵马驰骋在绿浪滚滚的草原上,或如乘坐在吱呀作响的勒勒车上,或如盘坐在色彩斑斓的蒙古包内,啜吸着香甜的奶茶……最近,有的研究者指出,逐水草而居的蒙古游牧民族从凶猛彪悍的草原狼那里学了许多生存和生活的方式,其中也包括演唱的技巧,蒙古长调就是从哀怨凄恻的狼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演唱形式。不管这种说法正确与否,极富张力和艺术表现力的蒙古长调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索和无限的激情。它那近乎原生态的带有远古色彩的黄钟大吕之音,有着极强的震撼力和穿透力。它渗透出的主题无疑是对命运抗争、对未来向往的乐观向上的豪放情怀,但也不乏一丝淡淡的忧伤和无奈……我们几乎就可以从意境丰富的蒙古长调中领略到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马背民族艰难的成长历程和曾经拥有的辉煌。
“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高举金杯把赞歌唱,感谢伟大的共产党,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优美的歌声把我带回到天真无邪的童年。我是在“文革”开始后不久,从家里的有线广播中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后来村里来了县电影放映队,放映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我第一次在银幕上见到了年轻、俊朗的青年歌手胡松华;再后来从同学家的一本油印歌本上见到了这首歌。可以说,从那时起,《赞歌》这首浓郁的蒙古民歌就一直伴随我成长,走过童年,走过青年,走向壮年……时至今日,每当我听到或唱起这首歌时,总会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我之所以喜欢这首歌,主要是她有着优美的、浓郁而鲜明特色的蒙族民歌旋律。我虽然不懂音乐,但我一直固执地以为这首歌曲浓缩并代表了蒙族民歌的特点和精华,她把这个马背民族的喜悦、憧憬以及游牧生活的内涵都作了淋漓尽致的诠释,展示出了乐观豁达、昂扬向上的浓浓情感。此外还在于胡松华多年来对这首歌的改造。从歌词上先后就有两次较大的改动。第一次改动是把“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改成“毛主席恩情深似海洋”。第二次改动是把第一段的后两句歌词改成“美酒飘香鲜花怒放,歌声飞出我的胸膛”。把第二段的最后一句歌词由“庆贺我们的翻身解放”改成“赞美中华的崛起和希望”,使歌词的内容更加具有时代的特征。从曲调上也做了些许改动,使歌曲的旋律更加丰满。特别是在配器上用长笛构成前奏的主要部分并用大型管弦乐队伴奏,极大地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胡松华对这首歌的演唱也经历了一个由成熟到更加成熟的过程。在后来的演唱中,他很注重“花腔”的运用,特别是对蒙古长调的处理,可以说是尽善尽美,充分表现了蒙古长调所具有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展示了胡松华作为具有深厚功力的民族歌唱家驾驭作品的技巧和水平。整个作品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
《赞歌》是中国民族歌曲百花园中的奇葩,永远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而胡松华演唱的《赞歌》,则是一座高山、是一道天堑,不可逾越。
壮哉胡松华、美哉胡松华!
版权声明:本文由找sf传奇网站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haobieniu.net/html/sanwen/x4u367sg1m0.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