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号

马号

分甘共苦散文2025-05-19 05:49:11
——岁月划痕之五十二1、没有马的“马号”早年间,人们管官府或大户人家养马的地方叫“马号”,我觉得这名字起得很贴切,因为古代会考考场(贡院)里的考房,挺像马棚,而这考房就叫“号房”,所以与之格局相似的马
——岁月划痕之五十二
1、没有马的“马号”
早年间,人们管官府或大户人家养马的地方叫“马号”,我觉得这名字起得很贴切,因为古代会考考场(贡院)里的考房,挺像马棚,而这考房就叫“号房”,所以与之格局相似的马棚称为“马号”,也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皇上养马还要更讲究一些,要设个专门的衙门,叫“御马监”。孙悟空替玉皇大帝养马时,就在这个部门任职。
现在的人们一般都不这么叫了,养马多的叫马场,养马少的叫马舍,只养一两匹,就叫马棚。
而在我的家乡保定,人们提到“马号”指的却不是马场、马棚,而是一片曾经的商场聚集区,就如北京曾经的老东安市场。由于这片商场聚集区的主要商场“济善商场”建在了明清保定府总驿站养马的“马号”的旧址上,人们就习惯性地管“济善商场”叫“马号”,后来不知怎么又把“济善商场”所在的这片商场聚集区统称“马号”了。在我的印象中马号还包括天华市场、第一楼、同益商场、两益商场和新市场。它曾经是保定最集中、最繁华的商业区。
我之所以一再强调“曾经”,是因为它在1971年就已经消逝。不过我小的时候“马号”还是相当红火的。
我是1954年来到保定的(那时只有5岁),我们家所住的相府胡同就在马号附近,父母经常领着我转马号。到了七八岁,就不再劳烦父母,而是跟随小伙伴转马号了。再之后,基本就是一人行动,独享转马号的快乐。
我一般都从位于马号东南角的天华市场进入马号,因为这个口离我们家最近。据说天华市场是这片商场聚集区中最早建起的商场,大概建于1912年。它的格局与“济善商场”一样,也是通道两侧是商铺,各商铺的屋檐之上架着相互联通的天窗,两侧天窗间架着人字形顶棚(木架子铁皮顶)。在天华市场的西边有条一米多宽的胡同,叫布袋胡同,也能进出马号,但我不爱走,没顶儿,很窄,两边都是墙,有被挤压的感觉。
如果想多转会儿西大街,我就从位于马号西北角的第一楼进入马号。据说它建的晚于天华市场而早于济善商场,是一座长方形的中西合璧的建筑,四周为二层楼房,中间是大天井,天井上架有顶棚。第一楼临街的两个角儿各建有一个略微向外突出的棱柱形圆顶角楼。角楼为三层,我曾爬到三层向外观察过,趴的那个小窗户是六角形的。第一楼临街一层正中是大门,二层正中的上部有“保阳第一楼”的金字。保定位于府河之阳,所以又称“保阳”。据说题字的是中国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
2、两横三纵的格局
穿过第一楼,进入的是同益商场。据说这个商场是为了拓开济善商场的西北通道,才陆续修建起来的。这个商场的通道不宽,还有三道弯儿,两边都是小商铺,好像就滨滨照相馆大一点儿。
出了这座商场向东,有一条连接天华市场的东西向小街,是济善商场的北横街。北横街向南连着3条南北向的主商业街,东边是济善市场东街,中间是济善市场西街,西边的北头儿是有顶棚的两益商场,西边的南头儿是最后建成的没有顶棚的新市场(也叫西市场)。济善商场东街与西街之间有两处开口相通,两街的南口对着一条东西向的小街,是济善商场的南横街。南横街向西没有出口,向东有出口,出去是保定市公安局,公安局的东边则是保定有名的马家老鸡铺。南横街中部还有一个向南的出口,通往裕华路。新市场北部、中部各有一开口,与济善商场西街相通,南部没有与济善商场的南横街相通的开口,它通向裕华路的是单独的出口。
由两横两纵4条街构成的济善商场,是本来意义上的“马号”,它处的位置才是保定府总驿站“金台驿”养马的地方。据说当年此处养的马有一百几十匹之多。后来有了现代交通通讯工具,用不着再骑马传递公文,“马号”也就废了,这场地方也就成了商业用地。1922年时建成了只有一条街的济善商场,6年后失火烧毁,又用两年时间才建成后来的东西两条街的济善商场。之后又在西边建起两益商场和新市场,并建了通往第一楼的同益商场。
济善商场的商铺一般都是平房,但也有二层楼,不过楼上部分从外边看不到,都隐藏在了天窗的后边。
我小时候说到的“马号”就已不是本来意义上的“马号”,而是指与济善商场相通的这一大片商场。这个区域内店铺林立,有服装、戏装、布匹、绸缎、鞋帽、皮革、箱包、百货、杂货、磁器、钟表、五金、电料、糕点、糖果、果品、茶叶、书籍、书画、文具、药品、化妆品、工艺品等各种商铺,还有理发、照相、镶牙、修理等服务性门店,饭馆、酒馆、茶馆、小吃店、冷饮店等餐饮摊点,影剧院、书场、小人书铺等文化娱乐场所。套用一句现在的广告词,可以说是“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
3、保定的“天桥”
我小时候经常往马号跑,不过很少购物,主要是看热闹。其最热闹的地方当属北横街,这块地方相对宽敞,经常有打地摊儿卖艺或卖货的。卖艺的是五花八门,表演什么的都有。
有表演吃玻璃的,能把玻璃嚼碎咽下去。如果你怀疑玻璃是假的,他就让你去找玻璃,找来洗一洗,照样能呑下去。我担心他划破嘴或消化道,可他咽下去后会张开嘴让人们看,嘴里还真没有血。那时候还没有特异功能这样的名词,人们议论说,他的身体肯定与常人不一样。
如果说嚼碎的玻璃还是排泄出去,有人表现呑钉子就让我不能理解了。表演者把钉子纵向放到嘴里,再喝水就能把钉子呑下。看上去他也没事,但我担心扎伤了他的胃或肠道。
还看过呑宝剑的,能把长长的宝剑从嗓子眼直插下去,插得只剩下剑柄。这时他会昂着头挺着身子向大家收费,大人们看到他这副模样,都赶紧掏零钱。
不光他要钱,表演呑玻璃和呑铁钉的也要钱。我是小孩儿,看完不给钱,他们倒也不计较。
还有耍把式的,表演不收钱,表演完了卖药才收钱。他说他的药说能包治百病,可我感觉就是大力丸。也有卖药不耍把式的,就靠嘴皮子忽悠,不过他们的药看上去比较过硬,是原装的鹿茸、鹿鞭之类,就摆在脚下的白布上。忽悠人的词当时觉得有些怪,说是能让人“钢枪不倒”,我以为是能让人打仗能更勇敢呢。
我们同院的田叔也在那儿摆过摊,不过不是耍把式,也不是卖药,而是按摩。他也吆喝,不过比较文雅,就像大夫给病人讲医疗原理那样,声音不高,但有理有据,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