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的老手艺
老手艺历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对很多人而言,绝非只是当时民间存在的许多门行业。俗话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手艺是穷人的衣食饭碗。曾几何时,手艺人走街串巷,吆喝声此起彼伏,他们四处揽活的身影,遍布乡村的每
老手艺历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对很多人而言,绝非只是当时民间存在的许多门行业。俗话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手艺是穷人的衣食饭碗。曾几何时,手艺人走街串巷,吆喝声此起彼伏,他们四处揽活的身影,遍布乡村的每个角落。需求带来市场,从而有效地促进了传统手艺的继承及发展。
社会的发展,它们却不得不尴尬地退出历史舞台。随着越来越多的老手艺随着老艺人的离去而消失,老手艺已频临“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境地,那些属于手艺人的辉煌时代,已成为人们脑海里最美好的故事和追忆。
所谓的“九佬十八匠”,是人们对靠手艺谋生的民间工匠的一个统称。乡村的手艺人有木匠、瓦匠、裁缝、铁匠、石匠、铜匠、皮匠、雕匠、箍桶匠、竹篾匠等等。这些匠人,在乡村被人们尊称为“师傅”。他们多是从小拜师学艺,靠“吃百家饭,拿百家钱”养家糊口。他们生存在人们的生活里,与一方乡土、百姓人家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岁月深处,不离不弃。
那些被人们称为“佬”的手艺人,似乎比“师傅”要低那么一个档次,如杀猪佬、阉猪佬、阉鸡佬、打榨佬、剃头佬、补锅佬、磨刀佬、吹鼓手等等。“佬”含轻视意,如好吃佬、乡巴佬、美国佬等。把手艺人以“佬”来称,并不是说他们的从师不高,学艺不妙。传说是鲁班师傅在给他十八个师兄命名为“匠”后,其九个徒弟也要分行当。鲁班想,徒弟们毕竟是后辈,不能与师兄们平起平坐,以“匠”去称,于是,鲁班就分给徒弟们九个“佬”。
“九佬十八匠”中,有些现在真的是不太容易见到他们了,如打更的这门职业,真的是像空气一样被蒸发掉。更夫者,打更的是也。更,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单位。我国古代的计时方法,是将一个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计算顺序是依十二地支排列,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古代没有先进的计时器物。白天是以日晷利用太阳光影的移动来刻度时间,晚上多用沙漏或铜壶滴漏来计时。旧时的更夫,是一个专司时辰的职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城乡都还能看到敲锣打更、查夜巡逻的人,现在却消声匿绝。
再如土工佬,旧时,把专司殡葬的人称为“土工”、“土工佬”,是古代六工(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之一。现在把这种职业叫殡葬礼仪师,但如今的乡村里真正以此为业的人难以再有。
元宝席子是用蒲草编织的,糊过的元宝席子是做布鞋整鞋底不可缺少垫层。把元宝席子夹垫在鞋底的中间做出的鞋,轻便、舒适、透气、吸潮、耐磨,也具有冬保暖、夏散热的显著特点。现代人也不知道这元宝席子究竟为何物。
乡村消失了的老手艺还有锔匠、染匠、弹匠、茅屋匠、蓑衣匠、箍桶匠、解料匠、棺木匠、木船匠、翻砂匠;阉猪佬、阉鸡佬、錾磨佬、烧窑佬、渡船佬、修笔佬、刷秤佬、画相佬、说书佬;货郎鼓、吹糖人、缦箩筛、车梃子、扎毛扇,编斗笠、剪花样、接生婆、扯脸等。就连打铁佬、杀猪佬、放牛佬、吹鼓手、拍渔鼓筒子的等等,也不多见。
春天来了,杨树(北方叫柳树)吐出新芽,枝干水分欲滴。这时候,扎椅子的手艺人也来了,家家户户扎椅子,一扎就是四把,竹面的靠椅子坐上去稳沉,养背。
有一种文化,它叫老手艺,看到它们蹒跚的背影,渐行渐远,几许不舍,几多感慨!
版权声明:本文由找sf传奇网站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haobieniu.net/html/sanwen/xfddd4fmmmy.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