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匆匆

那年匆匆

捱查散文2025-07-26 23:20:53
听到久违的声音时,离大学毕业已近20年。惊喜中掺杂着兴奋,恨不得立马插上翅膀去相见。也许只有共同经历过那段青涩岁月的人才能真正明白,为什么时隔那么久后还能有那种急切重逢的渴盼。那是因为在人生最纯情的年
听到久违的声音时,离大学毕业已近20年。惊喜中掺杂着兴奋,恨不得立马插上翅膀去相见。也许只有共同经历过那段青涩岁月的人才能真正明白,为什么时隔那么久后还能有那种急切重逢的渴盼。那是因为在人生最纯情的年华里,我们曾在同一片艳阳下成长,而那些“卧谈会”、“逛街族”的美好时光其实一直存在我们之后的生活中,成了一笔永恒的财富。
二十年前,电脑远不像如今这样普及,课余之外,我们有足够的时间聚在一起聊天、打牌,听音乐。所以我觉得那时候的我们比现在的大学生们更亲密,更幸福。思想深处的交流一定不是电脑游戏的刺激可以替代的,这就好像煲汤与小炒,过程不一样,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

十七八岁的年华,高等学府中的天之骄子,一切都顺风如水,连空气都仿佛是甜的。读书、恋爱在那个时候是同等重要的事。拿着父母的钱潇洒,没有现实的经济压力,也没有预测未来的能力。每年到了毕业季,在校园上演最多的一幕,就是情侣的抱头痛哭。那时候的每段爱情里,年轻人都以为过自己可以为爱情死,多年后才发现其实爱情死不了人,它只会在最疼的地方扎上一针,然后让人欲哭无泪。而这个最疼的地方,也是我们人生爱情的开始——青春岁月。之后在情海里,我们辗转反侧,我们久病成医,我们百炼成钢。才明白你不是风儿,我也不是沙,再缠绵也到不了天涯。而等有一天,你终于牵手一个能让你安定、教会你爱与被爱的人,你才发现,那年那月最不缺的就是激情,最难得的却是踏实。而我们都在经过百折千回后,才真正找到和自己频率对应、和谐的人。这时候,海誓山盟、花前月下都已经不再重要。一日三餐的烹调、生病时递过来的那杯热茶才是我们最感动的。

在特有文艺范儿的地方重逢,而不是二十年前约定的某个商场门口,地点也从江南变成了江北。表情没变、心情没变,也许时光改变的只是我们的面容。但即使是多年后,在人群中,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你,这究竟是冥冥中的心灵感应,还是累积思念后的爆发?有些老朋友的眼光是不会变的,就像最清澈的水晶,会晶莹一生。

当年大学寝室楼下的小卖部里有种蛋糕,我们非常喜欢,虽不如今天面前的这份高档、精致,但我们照样吃得津津有味。同学们早已分布于天涯海角,回忆是最甜蜜的机器,在奋进或者无助的时候,那些流年光阴的故事总能给我们坚持下去的力量。母校像是一种标志,在久违之后,仍能让她的孩子们自然亲近、真诚倾诉,完成了前世来生的无缝对接。

那时候,有很多美好的愿望,飘在纯净的风里,写在我们如白纸干净的思绪里。我们在邓丽君、罗大佑、张学友的歌声中争论,在傍晚的宿舍里偷用电热杯煮方便面。一个姐妹的男朋友每次来看她,总会给我们每人发上两个煮熟的土鸡蛋;有个姐妹收集了整整一抽屉的金曲磁带;经常会有男生带着鲜花和零食来向那个漂亮的姐妹献殷勤,零食在他离开后立即被我们一分而光。扫舞盲的时候,拿了室友的票去食堂的二楼学跳交谊舞,在快三慢四的节奏中被转得晕晕昏昏。那是段快乐的时光,因为对未来的憧憬,因为还不清楚世事的不易,所以安心于象牙塔内的享受、写着热情澎湃的诗行,把自己幻想成童话里的公主或王子。多年后,才发现童话真的只适于写在书本和故事里。男人的魅力,不在于有多少钱,多大的权,而是遇事有多大担当。生活中,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自然而然留在身边的,才是最真,最长久的。这也许就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共同面对风雨,一起分享欢乐。

当年谁也可能不能想到,二十年后的某个周末。两个中年女子在她们曾经深造过高校的城市里,品着甜点,优哉游哉地喝着下午茶。经历过感情的波折,事业的坚守后,仍有淡淡的微笑、向上的心境。也许,使人成熟的不是岁月,而是经历。从花季少女,到而立之时,再到不惑之年,其中的酸甜苦辣,忍辱艰辛,也只有自己能够体味。能在繁杂和游离后清楚自己的坚持,不被生命中的很多事情打倒,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在领教过残酷,穿透黑暗后,依然面向光明,仍能大声地喊出,我爱世界。那是因为当年的希望之灯一直高悬在我们的头顶,让我们坚信:勇敢、自由、正义、善良等这些温暖的字眼。所以我们知道世事无法两全,在我们得到的同时也一定会失去,幸不不幸其实只在于得失之间的轻重而已。对生命而言,接纳才是最好的温柔,无论是接纳幸福的青睐,还是接纳灾难的来临,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而匆匆青春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就是多年后的知世故而不世故。无论岁月如何流逝,无论世事多么沧桑,我们心中始终保存一种最有力的单纯,历练过复杂之后的九九归一,以不变应万变,自身有过滤化解和中和澄清的功能。任你血雨腥风,我自静若处子。心永远清清的,呼吸永远是轻轻的。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