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鸣江淮第一声
盐城市淮剧团其实就是盐都区淮剧团,是一个县级小团。团史也不悠久,虽说成立于建国初期,可1968年这个团就撤销了,直到1980年重新组建,组建时主要艺术骨干大都来自外县。可算是全国十来个淮剧团体中最年轻
盐城市淮剧团其实就是盐都区淮剧团,是一个县级小团。团史也不悠久,虽说成立于建国初期,可1968年这个团就撤销了,直到1980年重新组建,组建时主要艺术骨干大都来自外县。可算是全国十来个淮剧团体中最年轻的小弟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剧团,却获得了共和国国家级戏剧大奖的“大满贯”,囊括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中国曹禺戏剧剧本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全国戏曲现代戏交流演出优秀演出奖、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等等。这些奖项,一般剧团拿一个都不容易,而这个区属年轻小剧团却一一问鼎,全省独此一家,全国凤毛麟角,堪称奇迹!不由想起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盐淮这雏凤鸣声,比诸多老凤的鸣声来得更清脆圆润,何故?
雏凤清于老凤声,清就清在推陈出新。
淮剧源于“门叹词”,那是乞讨者到别人家门上诉苦讨要时唱的,“主旋律”是“大悲调”。这玩意已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申报国家名录。一听就是“老古董”。淮剧又称“江淮戏”,从“门叹词”、“香火戏”起步,吸收了徽剧艺术,逐渐发展成为江淮一带地方戏曲,江淮戏有东西路、南北派之说,东路淮主要在盐城、阜宁一带,属下河地区,故早期演唱的曲调称为“下河调”。西路淮主要活跃在运河沿线的靖江、淮安、宝应一带的上河地区,他们演唱的主要曲调就叫“淮调”,又叫“淮蹦子”,有时不用乐器伴奏,称“干淮蹦子”,比较粗犷高昂,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都很浓郁。东西路交流融合,逐渐形成统一的“江淮戏”。后来一批艺人下江南,在上海建立了淮剧团,由此形成南北派。1952年,上海淮剧团进京演出,剧种才正式定名为“淮剧”。
淮剧确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然而,因为语言的限制和其它种种原因,特别是多元文化的发展,这几年淮剧演出市场每况愈下,半数淮剧团停锣息鼓。而盐城市淮剧团却持续多年都在一年内演出350场以上。
何以一枝独秀?!
不再唱着“大悲调”在死胡同里徘徊,走向生活求生存,立足创新求发展。题材——现实的,曲调——现代的,于是就有了《鸡毛蒜皮》、《十品村官》、《彩霞满天》《秋天的思念》……一部部现代戏曲走向田头、走向农家,又从农家田头走向荧屏,走向共和国最高艺术殿堂,走向共和国最高领奖台!
雏凤清于老凤声,清就清在与时俱进。
当许多剧团或热衷于挤到城里大舞台淘金,分一杯羹;或“修身养性”坐等吃一口“皇粮”的时候,盐城市淮剧团却一头扎下农村,写农民、演农民,送戏下乡。有剧场也演,没有剧场开着大篷车也演。身边人、身边事,自己最熟悉的语言,牵动了农家人的心,自己的剧团自己的戏啊,爱看、爱听!
常年“滚”在田边,“泡”在田头,盐城市淮剧团在赢得诸多戏剧艺术大奖的同时,还获得过两个非艺术类的特殊奖项。一个是江苏省委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作为一个艺术界的基层党组织受此表彰,这是全省唯一。另一个是中宣部和文化部联合表彰的全国服务农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作为一个县级剧团受此表彰,这是全国唯一。
盐城市淮剧团在现实题材戏曲创作方面取得成功突破,引起戏剧界的极大关注。2006年,中国剧协召开全国现实题材剧目创作研讨会,会址选择了现实题材的戏窝子——盐都!
雏凤清于老凤声,清就清在固守家园。
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地方戏曲团体解散者有之,放长假者有之,改行转业者有之。然而,盐城市淮剧团却始终固守着阵地,固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尽管淮剧团有时连工资都不能正常发放,但他们还是咬着牙送演员出去学文化,为戏曲繁荣而充电。如今,剧团拥有正高职称的2人,副高职称的13人,这在全国县级剧团同样是屈指可数!
在共和国的艺术档案里,一个县级地方戏剧团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获国家级单项奖23个,省级单项奖103个!
这个剧团属于重视文化艺术的盐都!
在地方志的书页里,记载着一个创造辉煌的艺术创作群体,包括曹禺剧本奖获得者陈明,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王书龙,导演蒋宏贵,主演朱桂香……
这个群体,属于重视培养和引进人才的盐都!
盐城市淮剧团——江淮戏坛上的雏凤,引颈长鸣,清音嘹亮,其声宏,其音远,其域宽,其质美,堪称江淮第一声!
版权声明:本文由找sf传奇网站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haobieniu.net/html/sanwen/xi43d7fh1gy.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