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原来是愤青

老子原来是愤青

佉苴杂文2025-07-16 00:44:11
好多年没有系统地读书了。人随着年龄的增大,阅历的增多,新奇感会逐渐减退,读书的欲望往往会明显降低,这好像带有一定的共性。所以人在年青的时候,在求知欲特别旺盛的阶段,应该“乘热”多读一些书。之所以这次要
好多年没有系统地读书了。人随着年龄的增大,阅历的增多,新奇感会逐渐减退,读书的欲望往往会明显降低,这好像带有一定的共性。所以人在年青的时候,在求知欲特别旺盛的阶段,应该“乘热”多读一些书。之所以这次要系统地用白话翻译老子的《道德经》,一来是要逼自己把这本书系统认真地读完,《道德经》毕竟是中国国学中一个重要的文献,如果知之甚少,觉得有愧先人。二来,是在同事处借阅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书上对《道德经》的翻译存在不少牵强的地方,这些牵强的地方或轻率、或武断、或晦涩,有些可能翻译者自己看他们都会“不知所云”,看了这些不由得生出一些不满,遂决定自己来翻译一遍,因为通过阅读加笔记的方式来学习比草草浏览,效果会好很多。
利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茶余饭后,借助别人的翻译,平均按一天完成二个章节的进度,比较轻松地完成了学习和翻译的过程。少数章节在理解的时候,很难想通,便放下多读几天,多参看一些资料,终于觉得可以理解。总体翻译存疑很少,基本上能认可自己的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的问题,有了一些心得。
《道德经》的原文竟然有好多不同的版本!遇到某些难以理解的地方,想借助网络查询,一查,网络上竟然有许许多多翻译学习《道德经》的人,而且大家所引用的《道德经》原文有一些出入。有世所通行的版本,有汉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版本,还有其它历代史学者校注的版本,据有关人员统计,据说有一百多种版本。《道德经》在其上千年的流传过程中,难免有错、漏、改甚至有后人恶意篡改的可能。好在不同版本的《道德经》在整体上,大同小异,主旨没有太大的不同,对于我们学习老子、认识老子,无伤大雅。我所学习的《道德经》借用了大家最熟悉的通行版本,少数有些出入的地方,我按照自己的理解采用了我认为正确的版本。比如:第十九章中末句中的“绝学无忧”,有些版本把它放在二十章的首句,根据上下文,我更倾向于放在十九章的末尾。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句“大小多少、报怨以德”的内容,大多数把它放在六十三章,少数把它放在七十九章。我根据自己的理解,觉得无论放在哪个章节,都觉得有些突兀,不仅多余,而且不好理解。而且这种“报怨以德”的思想,在四十九章中已经有所体现,且“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更贴近佛家的思想,而非道家思想,故舍去。
翻译的最好形式应该是意译而不是直译。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语言,语境、语法、习惯等都不相同。直译虽然忠实了原文的字意,却不能很好地展现和反映作者的原意。所以为了更好地体现和反映作者的原意,意译是最好的形式,不仅可以增加一些语境上的渲染内容、而且可以调整语序,合并语意,甚至可以删除一些原作上重复的内容,这样可能读起来更加顺畅、易懂、有文采。
好,言归正传。下面谈谈我对老子和《道德经》的认识和感受吧。
如果认为老子的思想核心是消极无为,我想那可能是后人对老子的最大误解。世人说到老子,第一成见就是老子的保守、无为、消极,觉得他的思想养生可以借鉴,入世却不可效为。因为一个人在世上就要积极创造、奋发有为,小的要争光扬名,大的要立功立德,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社会要不断进步,生活要丰富多彩,学老子,难道要回归原始社会呀?可是随着翻译的不断进行,我竟没觉得老子有一点保守、消极的地方,反而觉得老子不仅胸怀博大,而且他的思想即使拿到现在的社会上,仍然那么贴切有借鉴意义,而且现在一些比较时髦的政治语言,跟他的思想可以完全统一。
从《道德经》中,我们可以推测出老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充斥战争战乱、政治上博弈纷杂、物质上技术发达,社会贫富等级分化、学术思想上百家争鸣、人才上流动争夺的既充满苦难又充满活力的多元多彩的社会。这个不仅可从老子《道德经》中所描述的情形能推断出,亦可从各类的史学资料上可以看出。比如春秋战国史看出,频繁的战争是肯定的;从鲁班制作飞鸟,从秦朝的阿房宫,从当时的铸造、服装技术等都可看出当时也是一个技术发达的社会;从当时各国招贤纳士比如合纵联横的苏秦、张仪,可以看出当时各国对人才的争夺以及人才的流动也比较突出。学术上的争鸣思辨也是尤其引人注目。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而且当时的理论已经十分成熟。
学习《道德经》,我感觉应该特别注意当时的一个重要的社会背景,即当时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尤其是道家与儒家之间的争论尤为激烈。不明白道儒之间的针锋相对,就会像许多的后来人对老子的理解那样夸大了他的“无为”思想,我觉得这是对老子的片面及偏激的理解。其实老子的无为很多是针对当时以儒家为主的其他学派所倡导的而被社会的主流社会有选择性的尊崇实行的那些行为而言,比如儒家所倡导的礼(从这种情况看,当时,儒家思想占社会的主流)。老子所倡导的“无为”主要是“不妄为不乱为”,而应该按道的规律办事。比如第十九章这种针锋相对的程度是显而易见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我们知道“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比如对于丧葬之块,儒家的礼崇尚哀哭、供品祭奠、守孝三年,比如年轻人见到长者不能坐只能站,尊师求学可能要花费很多(以上内容只是臆测,可能有误),这些所谓的世俗之礼,给民众带来了诸多的麻烦,浪费了时间、物质和金钱。所以老子会说“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尊敬不是靠表面的形式来维持,而是要遵从内心真实的感受。“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放弃这些繁文缛节,不是“民利百倍”吗?
老子对法家也有批判。“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法律太过严苛,禁令太多,也会给民众带来极大的不便以及心理上的不满。“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可能是对墨家推崇的巧技说的,“你搞那么多贵重的稀罕货干什么,没什么实用,却让民众心生虚荣和贪婪之心,盗贼也惦记上了,这哪是好事情?”“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从这句我们可以看出,或许老子对当时的侠客刺客类游侠现象也是批判的。杀一个人可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任侠妄为,轻易夺人性命,这也是不道德的。
这里略表一下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道儒的“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