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布

织布

不一会儿散文2025-07-19 07:48:50
土织布一般程序1、棉花:选棉绒长的棉花。2、搓棉:将棉花搓成棉条。3、纺纱:用木制手摇纺车,左手摇车,右手拉线,将棉花纺成棉纱。4、络纱:将棉纱由线锥倒到纱锭架上。5、牵机:将纱从锭架上牵引、编整在一
土织布一般程序
1、棉花:选棉绒长的棉花。
2、搓棉:将棉花搓成棉条。
3、纺纱:用木制手摇纺车,左手摇车,右手拉线,将棉花纺成棉纱。
4、络纱:将棉纱由线锥倒到纱锭架上。
5、牵机:将纱从锭架上牵引、编整在一起,决定所要织成布的长短、宽窄。
6、刷机:将牵好的纱梳理均匀,缠绕在机轴上,即“整经”。
7、递综:决定着所织出土布的种类。
8、穿杼:将纱一根一根的穿到杼缝里。
9、栓机:俗称上机,将刷好的纱经拴在木制斜梁机上。
10、做穗:将纱缠绕成两头尖中间粗的穗状体,放进织布梭中,当纬线使用。
11、织布:两脚协调踩下踏板、两手投梭、接梭,经纱、纬纱交织。
对于从小在农村生长的我,土织布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了。在农村,人们听到的都是天籁地籁声。不是风声、雨声、蝉鸣、蛙声、庄稼的拔节声;就是吠声、鸟叫、牛马的哞声、关门声。而我听到最多的是村庄女人们纺纱织布“吱吱叽叽”的声音。农闲的夜晚,煤油灯下,一边是纺纱的母亲,一边是做作业的我,听着听着,我时常也就在那催眠曲似的响声中进入梦乡。
土粗布伴着我从儿时走到少年。记得上小学时的第一个书包就是母亲用一块蓝色的土布为我缝的。冬天里,我穿着用枣红靛煮染过的土布大襟左扣式棉袄,又长又沉。还在棉袄的前后下摆用索子钉着可系的带子,方便我上厕所。我结婚时,床上用品全是土粗布;棉布长绣花枕头,棉布枕巾,棉布床单,棉布统被,棉布围裙……一件涤卡上装,一条的确良裤子妆亲。妈妈早早的把织好的白土坯布,拿到街上染坊染成高粱红的,蓝的各种颜色的花纹,取回来包好。我结婚前,母亲把它过到我丈母娘家,丈母娘仔细地拼着花纹的图案,千针万线的给我们缝好,结婚时套上棉絮,用抬盒抬到我家,还放有大红“囍”字的剪纸哩!
土粗布是劳动人民世代沿用的一种纯棉手工纺织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黄道婆发明了纺纱织布。从汉代出现斜梁穿梭机开始,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我生长的村庄里,如果谁家的女人不会纺纱织布或手工做衣服,做鞋子,那便视为不会过日子。女人一生洗衣浆裳,烧火做饭,生儿育女,收割打场,还要学会纺织,否则便被外人瞧不起。织布机是女人的舞台,是另一种土地,她们用织布机编织着日子,编织着生活。
我家的织布机早已不知去向,母亲离开我们已有三十五年了!但我始终这样想着,我勤劳的母亲就是那传说中天上的“织女”,是她把家里祖传的那台织布机带去了天堂。那“吱吱叽叽”织布声,多少年来,一直在我耳边回响,母亲在织布机上劳作的情景仿佛又回到了我的眼前。
织布机是一个用木料制成的长方形设备,一根高高的横木上有许多铁钩,挂着纵向的棉纱。母亲坐在织布机的横木上,那光溜溜用枣木雕琢成的梭,如同精灵在母亲灵巧的手里左右窜动,那梭的屁股头吐着长长的,细细的纱线。脚下踏着的两块木板一上一下的,拉动着纵轴上的线,不断地交叉着,硬是挑起两排线留出了空隙。脚每踏一次,一只手把梭子从空隙中穿越一次,另一只手推动横木挤压一次。后续过来的棉纱就紧靠在前面织好了的布边上。手脚并用,棉布一寸寸的往后退,卷进了后轴。母亲把织好的布用米尺按一定的长度剪下来,一疋,二疋……每剪一疋,母亲的心里都会涌动着慰藉和喜悦!她用手摸着布,就像在摸着我们的头,表情安详极了。想起来,那时我家箱子里装着的,全是母亲日日夜夜给我们织下的布,母亲还为别人家织布。我们姊妹多,母亲把卖布挣得的钱供我们上学交学费。她为我们付出的辛苦是很难用语言描述的。
星期天,我会把晒好的棉花挑到隔河渡水,离家十几里路的彭市河去弹。作业做完后,我拿着高粱梗杆帮母亲去搓棉条,每搓二十根后,用一根棉条捆好,放在柳簸箕里,母亲好拿去纺。曾经好几次,我好奇地想纺花,学着母亲的样子,摇着纺车,手捏棉条,可就是任凭我怎么摇,纺车怎么也吐不出线来。每次都是把梃子弄折才放手。
昔日的织布机就这样不停地响着,土粗布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状态。在纺织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当织布机淡出人们视线的时候,纯手工工艺织出来的土粗布,堪称奇迹,不再回头了!我只是模糊地追忆着母亲在寒冷的夜晚,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坐在织布机上,一梭一梭织布。冥冥之中,让我得以与古老的织布机,与老母亲在此相遇。
岁月的长河,顺流而下,留在记忆深处的,不可理喻的,依旧是母亲与织布机的身影……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