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往爱情的火车

开往爱情的火车

夏黄公散文2025-06-27 20:29:46
电影《周渔的火车》我看了两遍,每一遍都让我产生一种想流泪的感觉。这绝对不该是一个大男人应有的想法,尤其是作为一个诗人或者准诗人,感情上的事儿谁也不可能说得太清楚,由于个人的修养不同,看问题的方式也就不
电影《周渔的火车》我看了两遍,每一遍都让我产生一种想流泪的感觉。
这绝对不该是一个大男人应有的想法,尤其是作为一个诗人或者准诗人,感情上的事儿谁也不可能说得太清楚,由于个人的修养不同,看问题的方式也就不同,这部电影,有的人说没看懂,有的说看懂了,还有的似懂非懂,我生性愚钝,属于似懂非懂的那种,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关健要看电影的情节是否能打动你的心情,是否能走进你的内心深处,撩起你记忆中仅存的一些往事,如果一个电影能达到这一点的话,那就不失为一个好的题材了。
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一个情节,在开往终点飞速行驶的列车上,一个穿着浅白色纱裙在瓷器上画画的女孩,目光清纯地望着窗外,随着列车有节奏的律动,女孩的眼中充满天真的遐想,她手中的瓷器青秀而雅致,如她的爱情一样热烈而清新,而在列车的终点,等待女孩的是一个清纯的诗人,一个平静平淡得如一池春水一般的诗人,他在不经意的邂逅中,用一首诗轻轻的搅碎了女孩内心的平静:
“我在梦里看到你/犹如一团浮动的水汽/你不经意的舞蹈/如风一般淹没了我/淹没了黑暗/也淹没了你自己。”从此女孩把自己交给了穿行的火车,交给了铁轨上的那一条伸向远方的梦。
这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浪漫的故事,如果故事能够在这里停下来,或者被哪一个摄影家聚焦到镜头中,那该是一个很完美的画面,然而,王子与公主的传说只是安徒生童话中臆造的天堂,那个沉醉于梦中的诗人却无法走出性格压抑的误区,诗人陶醉于精神的解脱却苦恼于自身生活的重压,由此造成了他不敢真正面对爱情的畸恋,而女孩即富于浪漫的追求,又很满足于自身的生活,因此诗人这种低调的情感使得他不敢面对女孩的热烈与执着,或者说被女孩狂热的爱情所淹没,于是随着剧情的发展,这种强烈的性格反差从一开始便随着列车的晃动而剧烈地颠泊起来,在不断的碰撞中寻找着停靠的站台,最后终于有了一些出轨的痕迹。
我也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每天都生活在梦里的诗人,我在梦中也不只一次地渴求遇到周渔一样的女子,渴求生活中那份失真的律动,对于男孩,我有着同样的感觉,我赞同于导演对这两种反差而艺术的加工,同时也为这两种反差造成的结果而惴惴不安,它在某种程度上点到了我们诗人的痛处,这也是千古为文者所具有的通病,古语“百无一用是书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为文者把才华热情洋溢地展尽在诗文中后,再来面对这纷繁复杂的社会确实有些力不从心,时间一长便造成了为文者偏居一隅性格压抑的通病,影片中陈青对于周渔热烈的爱情采取的低调处理,正说明了这一点,所以说,这部影片的一些情节,对于这们这些只会为文不懂风情的人来说,确实已经构成了一种伤害。
终于,艺术的浓墨重彩与诗歌的深沉压抑在两条钢轨上相磨擦产生的火花,晕眩了诗人,使他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境地,也让女孩感到迷茫和痛楚,爱的花瓶不断出现裂痕,使得这趟开往爱情的火车在途中不断地停靠,终于晚点了,尽管这些事情发生在一些无意或也许是巧合的邂逅中,也因了这儿,有了一些出轨的倾向,但心中有的永远就有,心中没有的永远就没有了,这一点,终于让一味追求精神家园的周渔猛然醒悟了,让她认识到了自己的情感栖息之地竟是那样的脆弱,故事的结局因了周渔的热烈而让人热烈,同时因了周渔的意外而更加沉重,王子和公主的传说在故事中没有出现,周渔终于在爱情的海洋里淹没了自己,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但个性化的周渔却给我们这些夜夜在梦里徘徊的诗人们敲响了警钟,那就是如何面对这纷杂的社会,面对这狂热的爱情,不在情海里迷失自己,诗人也是来自生活的,离开纷繁复杂的社会那只是空想,因此这部影片,也唤起了诗人们对现实的生活要有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换言之,这也是影片所揭示的更深层次的主题。
那个在花瓶上画画的女孩走了,王子和公主的故事也结束了。
只是诗人,还能否再振作起来
这种想法,我从前有过;这杯涩酒,我从前饮过;而这样的经历,我和我的诗人朋友们现在或者以后都可能要经历过。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