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谒中国文学的圣殿堂
去北京,知道故宫、中南海的人很多,但说起中国文学馆却鲜有人知。一般人不熟悉它,或可理解,但读书人不知道它,似乎有点数典忘祖,写文章的人不了解它,更似有点让人觉得忘本悖德、寿陵失步之意。我,一个文字的爱
去北京,知道故宫、中南海的人很多,但说起中国文学馆却鲜有人知。一般人不熟悉它,或可理解,但读书人不知道它,似乎有点数典忘祖,写文章的人不了解它,更似有点让人觉得忘本悖德、寿陵失步之意。我,一个文字的爱好者,偶然的缘故,使我得以前往拜谒,从而结识了众多文学近代史上的名家望族、圣贤泰斗。它坐落在北京四环的东北角,在四周高楼林立的环境中,它古香古色地蹲在太阳地,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红墙、蓝瓦、白框,结构精巧,错落、别致、幽雅,新颖大气。就是这座蕴含民族气息的文学建筑内,陈列着中国近、现代文化名人们的著作、手稿、墨宝、藏书和荣誉,也展示了近代书刊印刷的进化与发展。这里荟萃着我读过和未曾读过的、见过和未曾见过的各种版本的图书,琳琅满珠,让人目不暇接。
人生恰似江流水,只管去不管回。古时有凿壁借光夜读书的故事,有“头悬梁锥刺股”的传说,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诱惑,更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教诲,还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点缀,是读书成为世上冰火两重天的分水岭。读书不论课堂内外,而上学则离不开校园。过去人们把上学读书称为读私塾,清末受外夷影响才开办起洋学堂。私塾读四书五经,最多加个算术,而学堂则包揽了化学、物理、生物、地理等,以至于随着社会需要,开的课程也五花八门起来,学科越来越细,教授也越来越专业化。“学而优则仕”,读书成为国民问鼎政坛的敲门砖。
文学馆四面开门,八面招风,正南处,开启着一扇现代化的自动门。文坛泰斗巴金的手印被临摹在迎门把手上,让所有想结识他的人都涌出一种冲动,想伸出自己的手去握一握这位饱经沧桑的文学老人的手。站在正门前,面对的还有一座长8米高的巨石影壁。巨石上刻着“我们有一个多么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作家留下来的杰作,它们支持我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使自己变得更善良,更纯洁,对别人更有用”这样一段话,有些至理名言的味道,似乎也在向后来人阐述着文学应有的使命。
文学馆建成时间不长,是上个世纪末才落成的。据说耗资一亿七千万人民币,集文学博物馆、文学图书馆、文学档案馆、文学资料研究、文学交流的功能于一身。其任务包揽了收集、保管、整理、研究中国现、当代作家的著作、报刊、手稿、译本、书信、日记、照片、文物等手段,据介绍共收有藏品38万件。走进文学馆内,展厅内更是让人刮目,一层如同富家的客厅,负责迎来送往,二层和三层的展厅犹如百货商场,被近代知名作家们所租赁着。一座座小木屋,一个个大柜台,摆放着作家们著作等身的书籍,陈列着奖章、文房四宝、手稿和收藏。标示的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展”和“作家文库展”。这些我所敬仰的文豪们的展品,有的是自己献出的,有的是后人捐赠的,泛黄的书籍,大小不一的版本,有精装的,有简装的。摆放着的有巴金文库、冰心文库、俞平伯文库、丁玲文库等包括大陆、港、澳、台及海外华人作家们一生的心血、毕生的成果。从中可以看到和感悟出中国文学的百年辉煌和发展趋势。正是他们留下的手迹,开辟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轨迹。从他们的笔下,我们认知了前辈们浴血奋斗、前仆后继的历程,感同了先烈们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精神。走进小木屋,走近小书摊,看到了我所熟悉的文坛大家,也结识了尚不了解的文学斗士,从那发黄的书册里,我看到了文学的力量,听到了真理的呐喊声。他们是中国文学的旗帜,他们是文艺复兴的榜样。
我从小地方来,看到馆中陈列着的千卷万册图书,瞳孔猛然放大,由肃然起敬到惊讶不已。孤陋寡闻的人就是从这些卷佚浩繁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洞开心扉,敞开眼界。外面的世界很神奇,走出去一切很精彩。我是一位读者,我是一位后来人,敬仰之余,不免生发出一丝杞人忧天的臆想:文学与政治是一对孪生子,山呼海啸般的社会涡流,容易诞生伟大的名人、名篇、名著,和平年代的生存环境,豢养出的多是花拳绣腿般的文匠、文风、文章,所起到的作用也大相径庭,前者是呐喊,是惊世,是唤起民众千百万,是摧枯拉朽。后者则为点缀,为粉饰,是张扬个性的风花秋月,是无病呻吟。
叩开圣殿之门,侧耳聆听文学大师们的对话,陶冶自己的性情和心灵;翻开历史的书册,从中寻觅先知们走过的路径。这是一个可以让自以为是的写文字的人自豪和汗颜的地方!
步出文学馆,绕着红墙蓝瓦、百花浮雕的建筑群转了一圈,其神韵、其意境颇引人浮想联翩。在绿意缭绕的建筑周围,文学大师们的雕像散落其间,使整个建筑的平面和空间更显生动,更富感染力。——鲁迅的巨幅头像安放在南门西面的一块巨石上,其钢铁质地表现出鲁迅作为民族脊梁象征的那种硬骨头精神;郭沫若身穿西装戴着眼镜高举双手;茅盾西服革履目光如锥注视远方;巴金眼睛微闭,神态安详,似乎在凝神静思;铜雕的长椅周围,老舍身着西装翘着二郎腿坐在长椅上,曹禺身着西装站在长椅后面,叶圣陶身穿长袍马褂坐在长椅的另一端,宛如一个满腹经纶的学者……还有艾青、冰心、沈从文、朱自清、赵树理、丁玲等。有人曾说文学是愚人的事业,是贵族的事业,至少要身着暖衣,肚有饱食之后,才会再来玩文学。也有人说,权利一时猖,文章传千古。任凭政治风吹浪打,多彩文章自然流芳。
我坐在他们身旁,留下一张张“立此存照”般的影像,妄想沾一沾大师们的神韵和灵气。
中国现代文学馆以其独特的文化韵味为首都平添了一道新的风景,为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当成为里程碑,成为后来者的方向。
让公众知道,读书,可以温故而知新,读书,可以使民族更加耳聪目明。
文学已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反映现实,鼓舞民心,鞭挞丑恶,颂扬善良,是犀利的匕首,是嘶鸣的号角,是五彩的画卷,是漩起的波涛。
文学馆迎接的是北上南下、东来西往的文字过客,它是今天的现实,也必然会成为明天的历史。千古不朽,永恒的就是这亘古不灭的文字!
版权声明:本文由找sf传奇网站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haobieniu.net/html/sanwen/x7sui4i2t2m.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