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津书画社《小幅精品书画集》评述

文津书画社《小幅精品书画集》评述

簪轩杂文2026-05-03 09:10:38
在文津书画社成立之后,文津书画社于2011年7月30日星期六上午10时举行了首次《小幅精品书画集》展,我应邀出席了此次书画展。在书画展上我和相识的于维范先生,王东明先生简短地寒暄后,认真读了每一幅参展
在文津书画社成立之后,文津书画社于2011年7月30日星期六上午10时举行了首次《小幅精品书画集》展,我应邀出席了此次书画展。在书画展上我和相识的于维范先生,王东明先生简短地寒暄后,认真读了每一幅参展作品,深觉得此次书画展的书画作品过于囿于传统性,缺乏先锋性和探索性。
文津书画社参展的书画家,大部分是多年相识的师长和朋友,譬如:张克申先生,朱辰先生,既是师长又是朋友,由此,我不得不多道出诚恳地批评,以尽师长和朋友之道。另外,在这里我将对王东明先生,刘德生先生,魏宏声先生等书画朋友的书画作品,进行逐一批评,有不当之处敬请商榷。
在此次书画展中,我读到了有过一面之交的赵志强先生的书画作品,赵志强先生的行书斗方《神》写得有些粗糙和放任,缺乏严密的章法。周春华先生的楷书斗方和楷书扇面都有模仿周昔非先生的痕迹。另外,王洪义的楷书《东坡题跋》,李树山先生的行书斗方,其圆润有余,风骨孱弱,似乎是由赵孟頫的书法风格衍化而来,而读李鹏的行楷斗方也有王羲之《兰亭序》的印迹。关于书法艺术,我想,对传统书法的学习不是拘泥传统,而是在传统中渗透,应将书法的真谛书写出来,写出自己的精气神来,才是书法之道。
我站在冯永庆先生的工笔《映日荷花》面前观察许久,总觉得此作品构图有些过满,匠气过足,荷花的叶筋描摹凝滞,尤其是题款有描摹的痕迹。比较观察,其《古韵幽香》显得洒脱一些,尤其是铜的质地,使画面的贵族之气灵动起来,几个闲章的印制也十分讲究,凸显国画中的新奇古意。朱辰先生的《清秋》虽然有放任不拘的个性,但是,个别的晕染显得有些造作。《香雪逸趣》构图尤佳,表现手法灵动和自然,把知觉能力表现在画面中,成为独树一帜的一种标志。张克申先生的《富贵图》整体看布局老道,蓝色的雪竹和玫瑰红色的牡丹相映成趣。但是,比较张克申先生去日所画的牡丹显得有些拘于小节。读王东明先生的小幅国画作品,感觉在这几个小幅国画作品中,没有读到在数月前王东明先生个人画展中的大气和舒展,很是小气和拘泥。尤其是《小署》,传统文化的符号太重,但是值得欣慰的是,在王东明先生的画作中还保留着其任意色彩和线条变形的表现力。魏宏声先生的画我读过许多,其画作多有古意,多以传统技艺见长,其《暮秋听泉图》和《和风清韵》,把传统皴染技艺表现得淋漓尽致。魏宏声先生在画面上比较擅长空间处理,依托空间的深度感和层次感,打破平面,由此彰显出魏宏声先生的综合艺术能力。刘德生先生的《钟馗神威》构图打破了传统定式,画面结构紧缩有力,笔法简洁灵动,有令人惊异之感。
对文津书画社首次书画展作品的观察,我觉得现在不能急于给予文津书画社的艺术定性定论,文津书画社仅仅是当下书画艺术现象的一种波动,如果,批评家过早地艺术定性会限制文津书画社的成长,因为,现代书画艺术是一种大的文化现象,书画家和书画批评必须同时具有一个开放性,一个相互交叉,渗透的可能性,才能使书画健康成长起来。藉此,我想说出艺术成长的奥秘,这个奥秘既要为传统的艺术表现力所吸引,又要吸取当下的艺术养分,在学习中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不居于某一时尚,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并且超越时空限定成为恒定的美的一种形态,才是文津书画社全体同仁的愿望。


2011-7-31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