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了孩子套住了狼”以后

“舍得了孩子套住了狼”以后

昭烂杂文2025-12-28 19:24:30
但凡有点岁数的中国人都知道这样一句俗语:“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最早听到这句话时我就有些糊涂,很不明白这话的含义。我猜想大概是狼太猖狂了,需要人们做点牺牲。于是人们就想设个圈套,将自己心爱的孩子送入狼
但凡有点岁数的中国人都知道这样一句俗语:“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最早听到这句话时我就有些糊涂,很不明白这话的含义。我猜想大概是狼太猖狂了,需要人们做点牺牲。于是人们就想设个圈套,将自己心爱的孩子送入狼口,以满足狼的口腹之欲,从而套住狼。我私下总认为为了套住一只狼而不惜去冒让一个孩子丢掉性命的危险,这种做法也未免太残忍了点、代价也未免太大了点。至于孩子送入狼口之后到底套没套住狼,狼套住之后作何用老祖宗们没有说,也没有人发出疑问。只是我心里到底有些不甘,心里存着的疑惑没有被解决,便觉得睡觉也是一个负担。
后来读了书之后就知道这仅仅是一个比喻,是说要达到某一目的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比如说越王勾践要想报仇雪耻就不得不卧薪尝胆、唐僧要取得真经就不得不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如果套用前面的俗语的话,报仇雪耻和取得真经就等于套住了狼。也就是说越王勾践和唐僧最终都达到了目的。他们套住了狼后是如何处理狼的呢?是将狼同狼的凶残一起埋入坟墓呢?还是披着狼皮对人类进行新的杀戮呢?
据历史记载,越王勾践灭了吴国报仇雪恨之后就成了一个冷血的君王。二十年的卧薪尝胆既造就了勾践,也彻底磨灭了他的人性。精明的范蠡携西施适时地离开了他,而文种却“执迷不悟”,不到一年,即被勾践赐死!越王勾践苦心套住的狼成了他实施残暴的又一利器。他没有将仇恨埋入坟墓,而是把它演变成一种仇视。这种仇视缘于吴王夫差对他的轻蔑和侮辱,有了这样的先决条件,就有了后来对所有有能力人的仇视。怕他们超过于他,怕他们权力高于他。既然自己没有超过这些能人的能力,又不能使自己缺少自信,干脆把他们统统灭了。这样,高于自己的人没有了,让自己嫉妒和仇视的人没有了,自信重又拾起来了,可以高枕无忧了。狼来了,扔个孩子。狼套住了,做什么用?杀了狼,觉得可惜。干脆训练训练,让狼换个包装。或披上一身羊皮,或狼嘴上涂一层罂粟口红,再不然就让狼的十个指头上全戴上二十四k的金戒指。保证你猝不及防,乖乖进入狼圈。范蠡多精明啊!帮勾践灭了吴国,然后功成身退,怕自己变成吴王舍得的孩子,就一骨碌钻进不知哪儿的深山老林,就是没有钻进吴王的狼圈。文种钻进去了,结果最后弄了一个身首异处的下场。我猜想文种临死的时候也不明白,自己怎么就糊里糊涂地成了吴王套狼的诱饵呢?
历史上这样的事是很多的,改朝换代时杀的就是那些曾经的开国功臣。谁的功劳大,谁的能力高,谁要和皇帝称兄道弟,第一个要砍头的就是他。魏征不是说过江山“取之易守之难”吗?打江山时大家群策群力,兄弟们出尽了风头。江山做稳了,问题就出来了。魏征还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于是天下的皇帝怕自己的舟覆了。倒不是怕老百姓“覆舟”,怕的是曾经的兄弟,能人们“覆舟”。杀了几个爱出风头的爱张扬的忠臣,皇帝的舟变成了一叶扁舟,人也就变成孤家寡人了。
至于历经磨难的唐僧取得真经后做了哪些事,我想也只能是一门心思敲钟念经罢了。所谓的是用佛法来普度众生,意思是让受苦受难的百姓甘于现状的贫困,不再去反抗奋斗,终有一天会有奇迹出现,比如说天上忽然掉下个馅儿饼什么的,立马就会解决某人的穷困也未可知。说通了就是对于现状处之泰然,要达到身静、心静、神静,这样就会无烦恼可添,无俗事缠身,无欲望可生。我总想着唐玄奘就那样一天到黑地诵经念佛是想掩盖些什么。取经路上虽历经磨难,但功劳最大的应属于神通广大武艺高强的孙悟空,唐僧所起的作用也只是路标的作用。那如来佛在取经的路上丢了一路的金筷子,让唐僧师徒费尽功夫去捡。很难捡到的,自然有人帮着去捡,还要孙大圣显显本事费尽唇舌呼风唤雨才可以。真经取到了,目的达到了,套着狼了。这狼仍然是杀不得,还是要利用,包装就免了,免得别人说作秀,干脆就利用它的本来面目,名字也不用换,内容可以换一换。老百姓总是很愚昧,用真经先炫耀一番,这是舍得了多么珍贵的孩子才套住的啊!应该珍惜,应该学习,应该传颂。其次再宣传真经要义“佛法无边”,世界处处有佛,佛无处不在,佛在人的心里。最后再说“普度众生”,众生都是平等的,人类之所以有痛苦是因为人有欲望,要解除痛苦就得控制欲望,实在控制不住怎么办,多念几遍“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唐僧是控制住了欲望,因为他念的“南无阿弥陀佛”多啊!我不知道他取经之后到底念了多少经,我只知道孙悟空曾被他的经念得头疼了又疼。取经路上他利用佛经给孙悟空叛逆的性格上加了一道又一道的箍字,成了他左右孙悟空的有力武器。孙悟空的不听话让唐僧很不安,又没有办法,只好拿了这重型武器控制孙悟空。取经之后,孙悟空也成了佛,也就不会与唐僧有矛盾冲突了。唐僧手里有真经,这就是法宝。像孙悟空这样不听话的人多的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俘获他们的心。念经,念经,继续念经。不光自己念经,让其他人跟着自己念经。念的是真经,自然不会念歪。于是乎,老百姓被唐僧的真经愚弄了,跟着自己也糊涂起来了,终于也做出了令自己不解的糊涂事来。
现在这样的事情还少吗?利用自己的职权假公济私,贪赃枉法,欺上瞒下,坑害老百姓,这样的人大有人在。唐僧念经自己没有得到什么利益,而那些处处坑害老百姓的人却是损人利己。他们打着念真经的幌子,利用老百姓的愚昧与无知,利用老百姓的天真与纯洁,做着一些狼的勾当,这真正令我辈深恶痛绝的。
说了这么多,就是借越王勾践和唐僧事例来说明一个现实问题:人付出代价达到目的是不是就意味着已经达到顶峰,是不是就可以停滞不前?这里面还牵扯一个价值导向的问题。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若目的明确,又是属于一种崇高的愿望,那么即算是付出太多的代价也是值得的。比如说周文王被拘禁在羑里七年,著了《周易》;孔夫子在陈蔡之间遭困,著了《春秋》;屈原被放逐,写下了《离骚》;孙膑受刺字膑刑之厄,写下了《孙膑兵法》;司马迁遭受宫刑,却写了不朽名篇《史记》。他们付出的代价可以说是很大的,但他们给后人留下的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与之相反,像古代的那些昏庸的皇帝一旦坐上龙椅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忘乎所以,认为自己已经做稳了位子,就不再替老百姓着想,整天想着怎样享福,怎样的骑在老百姓头上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