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哀我故乡著其碑文
贾平凹的小说《秦腔》于纪念改革开放30年之际,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我觉得这象征着或者至少反映了一种认可,对文学摆脱拯救灵魂教育世人甚至资政救世的重负、回归文以载道的宗旨与精神的认可,而这个道,就是时
贾平凹的小说《秦腔》于纪念改革开放30年之际,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我觉得这象征着或者至少反映了一种认可,对文学摆脱拯救灵魂教育世人甚至资政救世的重负、回归文以载道的宗旨与精神的认可,而这个道,就是时代。忠实而客观地记录某个时代发生的事件和出现的人物,而不是在主观或者客观上预设性地怀着某种导向性的妄想去写作,这恐怕才是文学尤其是小说正宗的主业。所以有评论称《秦腔》“从某种角度而言,也是对近年来许多临空高蹈、不无夸饰的宏大叙事的一种‘拨乱反正’”,这个评价是相当准确精到的。《秦腔》在写故乡。贾平凹说:“《秦腔》是在写故乡留给我的最后一块宝藏。以前我不敢触及,因为这牵扯到我的亲属,我的家庭。”正是因为“在揭家务事”,所以要求作者写实写实再写实,甚至采用白描的流年式书写方式,以及细腻拙朴的语言风格,也就是“叙述上不分章节,展现乡村生活的原始状态,无大起大落的情节主线;语言上尽量回避不属于乡土的表述,充分口语化”,借此详细勾勒出主人公群夏氏家族内部以及夏氏家族和其他村民之间的矛盾和融洽,从中娓娓道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乡土文化、民间伦理、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经济关系等在传统和现代交替格局中的纷繁复杂。
从这个意义上说,《秦腔》是一部意在还原农村真实生活的原生态作品。它没有强烈冲突的、戏剧化的故事,有的只是一些“鸡零狗碎的泼烦事情”:生老病离死,吃喝拉撒睡,婆媳吵架,邻居斗殴,过生日要请客收份子礼金,为一点点利益而争闹不休,等等等等,即使是最简单的农村生活,包括像一条狗的恋爱这样的琐事,也成为贾平凹诠释当代历史的叙述结构,成为贾平凹借以记录故乡蜕变、张显心中惆怅的最佳方式。
文学史上写故乡的作品很多,作家们怀着浓浓的情与深深地爱,或者白描,或者歌咏,不过笔端总会流露出一行或者欢欣或者哀伤的热泪,如立秋后沉静的一泓清波。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也许正是这爱和忧伤,才是最能够打动读者心灵的。我在读《秦腔》的时候,就深切感觉到哀莫大于看着熟悉而挚爱的事物逐渐消亡,尽管消亡本身或许意味着新生。
哀伤的现实主义或许是贾平凹一贯的写作精神,从《废都》到《高兴》,文风莫不沉郁苦涩、苍凉辛酸。但是他的着笔和视角却总是怪异荒诞,最喜欢在虚幻中体现真实,在真实中描写虚幻。《秦腔》借一个半疯的人物“引生”的见闻和想象,描述了一个叫做“清风街”的村镇,以及村镇里数十位人物两年中的点滴生活。疯子引生狂热地爱恋着绝世佳人白雪,甚至因此自残;但是白雪却嫁给了在省城工作的夏风,当然最后还是离婚。疯子引生眼中的清风街全都乱了套,没有了丝毫的秩序可言。老支书夏天义去七里沟淤地致死,土地成为他一种永恒的甚至略带壮烈的追求。而新支书君亭却集中精力发展非农产业,搞起一个批发市场。农民不再侍弄土地,干的是投机倒把、偷婆卖汉的把戏。青年男女争先恐后都跑去城里,干一些虽然赚钱但却见不得人的营生。乡政府干部下乡催粮,结果惹起一场自发的乡民暴动。就在官民冲突难解难分的时候,一场暴雨和山体滑坡宣布了故事暂时的终结。尽管书中描写的故事起止时间不到两年,却浓缩了中国农村差不多十年来发生的巨大变迁。而一以贯之的秦腔这种地方戏,在流行文化的冲击面前,节节败退,无线可防,成为一个象征性的符号,被贾平凹拿来体现小农社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没落和残破。
《秦腔》的过人之处,在于贾平凹成功地将大气磅礴的社会变革及对变革的反思和检讨,蕴含在日常拙朴、平淡无奇的语言和情节中。在这部被绝大部分评论家称为是书写当代中国农村具有史诗性意义的重要作品中,作者敏感地捕捉到了农村转型过程中的某种时代情绪。我们的目光游走在这些琐碎的人物、琐碎的言语、琐碎的事件中时,看到的是对故乡的生存状况表现出的深深忧虑,看到的是对秦腔和土地所代表的农耕文明发展前途的迷惘。老一辈如夏天义、夏天智代表着一种优越和权威,但他们的尊严和威信正在越来越受到挑战和鄙弃。中间一辈如庆满、庆金一辈子窝窝囊囊,生活在承上启下的了无生趣中。年轻一代如夏雨、陈星不甘现状,却毫无目标苍蝇一般胡扑乱撞。农村正在发生严重的贫富分化,有人开始没有饭吃,有人开始上不起学,有人开始铤而走险。迷惘之外,还有一种消亡,客观世界和主观情感的消亡。县剧团台柱子白雪沦落为民间艺人专门为红白喜事赶场子,钟情于秦腔脸谱艺术的夏天智死于胃癌,一辈子魂系土地的夏天义瞬间葬身于七里沟的滑坡中——作者对消亡流露出一腔无奈,并在后记中明白地提出自己的疑问:真的是在城市化,而农村能真正地消失吗?如果消失不了,那又该怎么办呢?这其实正是当代农村的真实写照,不独是清风街或者作者真正的故乡棣花街一地的现象。中国农村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变革中,而且这种变革不像二十年前的变革那样,“故乡的消息总是让我振奋”,总能带给人喜悦和希望。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在农村一时找不到宣泄途径,无序和冲突成为主题,并且渐渐生长成一层厚厚的蛹皮,紧紧地裹挟着这条年迈却并不成熟的幼虫。农村正试图艰难地穿越这层蛹皮,挣扎着完成蝶变,挣扎着走向新生。
贾平凹说要用这本书为故乡立一个碑子。碑子其实就是纪念,“一个时代的变迁,一种新老的交替,就个人而言,所能做的好象只有纪念”。他怀着极其矛盾的心情刻画着碑文,为正在消亡的熟悉的生活方式而沉痛哀悼,又无可奈何地看着农民带着含混的希望走向都市、开始新的生活道路。我想小说中的夏风应该是现实中的贾平凹,而引生应该是精神上的贾平凹。或许只有将个人分离出灵与肉来,才能将周围的世界看得更透彻、更明白,才能对这个世界作出更为犀利的解读、评判和思考,也才能更好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故乡、对一个时代的演变过程中。未来的清风街无论是富裕还是穷困、是繁荣还是没落,都已经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故乡;故乡,或许只是永恒地存在于作者心里的一曲挽歌而已。
版权声明:本文由找sf传奇网站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网恋,孤独中的痛苦守望
下一篇:80后还是90后
相关文章